tibet.cn
home

卫生援藏为高原群众带来健康福祉

发布时间: 2024-04-13 14:38: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4月12日,“幸福西藏 沧桑巨变”西藏民主改革6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西藏民主改革65年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民主改革前,西藏的医疗卫生条件十分落后,严重缺医少药,有少量藏医机构,主要为占人口总数5%的“三大领主”服务,广大农奴没有防病医疗条件,患病无法得到及时医治,传染病时常暴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民主改革65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藏卫生健康事业发生了沧桑巨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心系西藏各族群众健康,在卫生健康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实行特殊政策。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要求,主动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西藏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西藏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全国医疗卫生系统长期以来的对口援藏支持。”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对口支援办一级调研员贾丹丹说。 

  当年医务人员随十八军进藏,沿途为藏族同胞免费诊治疾病、发放药品。此后中央连年派出大批医务人员赴藏,1979年实行分省定区、包干支援,实行有组织、大规模、成建制卫生援藏。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对口支援方针,30年来,这一举措始终坚定实施,取得明显成效,也成为中华民族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的生动写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心系西藏各族人民,不断丰富完善对口援藏的顶层设计。2015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创新性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把“输血”为主的援助方式转为“造血”为主的援助方式,成批次组团选派医疗骨干,支持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和7地市人民医院科室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2021年又将13家重点县人民医院纳入受援范畴。至此,“1+7+13”家医院形成以点成线带面的广阔受援范围,以此为基点推动西藏地区整体医疗技术发展和提升。 

  近10年来,在中组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高位推动和对口支援省市、有关单位的有力支持下,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首先是医院管理水平显著提升“1+7+13”医院院长全部由牵头医院选派管理经验丰富、医疗技术精湛的专家担任,科室主任或副主任大多由援藏专家担任,帮助受援医院建立健全制度8000余项,使得诊疗流程更加规范,患者满意度持续改善。其次西藏本地医疗人才队伍不断壮大17个对口支援省市184家支援医院与受援医院签订“师带徒”帮带协议,累计帮带1500余个医疗团队、培养近5000名本地医务人员,形成了师傅倾囊相授、徒弟如饥似渴的学习氛围。 

  同时,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使西藏医疗技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根据受援医院实际,重点建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和急救专科及检验、麻醉等科室,迄今共开展新项目、新技术4000余项,打包“移植”先进经验1800余项,填补西藏医疗技术空白2500余项。“1+7”医院大力建设胸痛、卒中、急性创伤、危重孕产妇及新生儿中心等“五大中心”,明显提升了西藏的危急重症抢救能力。高原神经外科危急重症往往集中在凌晨或后半夜出现,救治难度大、时间紧,以昌都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为例,自2022年7月一年来完成139台颅脑手术,创造了多个脑出血抢救成功的奇迹,让生命垂危的患者重获新生!在援藏医院指导下,有的县医院可以实施开颅、髋关节置换等难度较大风险较高的手术。 

  贾丹丹说,总结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五个一”:即有一个明确目标,就是在努力实现“两降、一升、三不出”基础上,努力实现综合实力、诊疗水平、辐射带动、整体素质、健康水平“五个提质增效”。有一支过硬队伍,就是选派觉悟高、技术好、作风硬的优秀医务人员,把支援医院的技术、制度、流程、作风“带着泥土移植”到受援医院。有一个良好机制,就是探索完善国家层面指导协调、自治区和地市层面组织落实,受援双方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有一个重点突破,就是精准发力,打造符合当地群众医疗需求和医院发展需要的重点科室,努力突破关键性技术瓶颈。有一份责任担当,就是弘扬崇高职业精神和老西藏精神,为雪域高原各族人民提供优质贴心的医疗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以对口援藏30周年为契机,总结经验,加大力度,持续推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这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走深走实,为高原群众创造更多健康福祉。”贾丹丹说。 

  (中国西藏网 记者/贾华加)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