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以文化传播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记忆、价值认同和共同追求。借力中华优秀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传播优势,坚定文化自信、深化思想认同,对于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借助融合传播,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和谐共生。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孕育了博大精深、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其中也包含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在过去,依靠单一的传播手段,许多优秀民族文化囿于自然地理隔阂、传承生境困境等现实因素,难以走出民族地区为大众所熟知。现如今,互联网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文化交流场景,借助融合传播的东风,制作优质内容产品,高效地传播、展现民族文化的魅力和文化价值,有助于无形之间拉近各族群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加深对彼此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更好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例如,红河哈尼梯田是我国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以农耕文明为主题的活态世界遗产,深深厚植于1300多年历史的哈尼文化。今年两会期间,“95后”全国政协委员杨钰尼就活态传承哈尼梯田非遗文化建言献策,以青年视角提供“互联网+非遗”的解题思路,“加强对非遗精品项目研发,推动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融入现代生活,建立网络展示平台,鼓励非遗产品与休闲旅游、消费、文化创意、信息网络等产业深度融合,让非遗产品走向世界,让非遗资源惠及梯田百姓。”经由融媒体平台的加工传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优秀民族文化变得更加可知可感,民族文化多样性得以互通有无、和谐共生。
依托现代出版,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基于互联网的传播特点,融合传播在内容更新、载体多样化、高效传播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传播以语言文字为主要媒介、长期留存的精神文化产品,现代出版物的位置无法被代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既有理论层面的宏观铺陈,又有实践层面的精耕细作。其中,情感认同是理性认同的重要补充,实现了深层次的情感认同,很多难题便有了对话和解决的前提。在这个过程中,依托现代出版物和语言文字,深刻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逻辑和文化脉络,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恢宏史诗得以更好传播,各民族的情感纽带得以更好维系,更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汪惠仁就以文学出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建议,“文学出版工作要进一步深入书写着眼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共同奋斗的现实实践。”中华民族深刻的情感共振来源于共同的实践创造,现代出版为之提供了表达渠道。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现代出版作为文化传承、思想交流和知识沉淀的重要载体,对恒久增强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具有深远意义。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亟需充分发挥融合传播与现代出版的传播优势,用新形式、好作品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让文化传播成为新时代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注脚。(中国西藏网 文/李一凡)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全国民委主任会议在京召开
1月23日,全国民委主任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党组书记、主任潘岳出席会议并讲话。[详细] -
民族团结的桥梁与纽带 扎什伦布寺传承近600年
新时代,扎什伦布寺继续秉持“爱国爱教、护国利民”的优良传统,在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详细] -
籽籽同心一家亲:日喀则阿佳尼玛潘多的“大家庭”
吉培社区是一个包含藏族、汉族、回族、土族、珞巴族、东乡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12个民族在内的“民族团结大家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