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即《十七条协议》)签订,西藏和平解放。随后按照中央军委发布的进军西藏的训令,各路部队从7月开始分梯次从昌都、察瓦龙、于田、香日德各点陆续进军西藏。
进军开始后,十八军成立了四个办事处和太昭办事处,明确从南北两线保障运输补给。其中北线经那曲市的索县和那曲(觉恩-丁青-索县-那曲-旁多-拉萨),南线经那曲市的桑达和嘉黎(昌都-洛隆-边坝-沙丁-桑达-嘉黎-拉萨)。
那曲市是十八军进藏的核心区域之一。经那曲市嘉黎镇、阿杂镇等地路线是清代建立的四川入藏官道,尤其是清朝治理西藏的主驿。我们访得许多清代留在此路的汉藏交往深刻的历史记忆和多元文化遗存。许多村庄居民有汉姓,例如,嘉黎镇有藏、汉、蒙、回、白等民族杂居,有张、王等汉姓。藏语中“窗子”“筷子”“棍子”“案板”“太阳”等许多名称都是汉语借音变。老镇长仁青家保存的婴儿肚兜是好几代的传物,由茶马古道带来的许多物件则反映了多民族文化交流。
十八军进藏路线之一--嘉里镇全景
此主驿又是中央治理西藏地方的重要纽带,故有“汉藏金桥”之誉。和平解放时又称为进藏中路。1951年7月25日,先遣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其梅率部近500人,和阿沛·阿旺晋美同行,筹谋粮草保障,从昌都出发,经边坝和那曲的察曲卡(今嘉黎鸽群乡)、嘉黎(今嘉黎镇)、阿杂(今嘉黎县城所在地)等地后,于9月9日进抵拉萨。之后,十八军一五四团亦经此路行进。
8月28日,张国华、谭冠三率军指和西藏工委机关等共2500余人,从昌都出发,取道“小北路”向拉萨进军。“小北路”,在清代亦称“草地进藏路”,有“正兵之路”的称谓,亦是进藏的一条贸易驮运路线。张国华率部途经恩达、丁青、吉如通(今那曲市索县荣布镇),渡怒江经帮古通(今边坝县尼木乡)、雅安多、比如白嘎乡(今那曲市比如县境内)、比如羊秀乡桑达寺,翻越直根山抵达山青松多(今嘉黎镇桑前村),后翻越冷拉山,经今嘉黎措多乡进入墨竹工卡止贡一带,于10月26日进入拉萨。之后陈子植、阴法唐率52师从边坝进入小北路入嘉黎,进驻太昭,最终进驻江孜等地。
8月22日和8月28日,十八军独立支队1100余人,分两个梯队先后从青海香日德出发,向西藏行进。渡通天河(长江源头)、翻唐古拉山,经聂荣宗至黑河(那曲)。在那曲修整10天后,经当雄等地于12月1日进入拉萨。
十八军各部进入那曲市境内,受到当地各族人民欢迎,有的地方僧俗手奉哈达远道迎接,军民建立深厚鱼水之情。十八军在那曲市的进军途中,在各地留下许多珍贵的资料、实物物件、流传故事,作为红色元素,有待深入发掘、全面呈现,为那曲市红色文化旅游保护与传承,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打好基础和做出贡献。(中国西藏网 文/冯智 本文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那曲市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调研组”供稿)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