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大道长歌】加牙藏毯:在时代经纬中编织未来

发布时间: 2024-04-19 15:17: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谷雨将至,初到西宁,就与一场绵柔细密的春雨不期而遇。 

  车窗外绿意尤显,一派盎然。听闻记者一行来到习近平总书记曾考察调研的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技术顾问杨永良老人冒着细雨,从湟中县上新庄镇加牙村的家中赶来和我们见面。 

  他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传承人,在2001年被圣源地毯集团聘为技术顾问,指导工人织造手工藏毯。 


图为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车间内展示的藏毯   摄影:王茜 

  几年过去,回忆起总书记的嘱托,杨永良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形容见到总书记感觉“幸福得就像梦一样”。他说自己一直记着总书记的话,在思考如何将手艺更好地传承下去。“非遗技艺文旅产业结合起来,能实现传承,又能促进新的发展。”  

  在机器声嗡嗡作响的车间里,杨永良说:“如今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非遗技艺既要传承又要有所创新发展。”他认为,现代工艺需要传统技艺的加持,传统技艺也应该融合创新以重新焕发生机。 

  杨永良对于加牙藏毯技艺的熟悉,可以说已深入骨血。但在圣源地毯担任技术顾问的工作经历,也让他得到很多启示。 

  “我们的祖辈都是做加牙藏毯的,杨氏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传承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回忆起小时候,他依然记得自己在七八岁时好奇地看着祖辈父辈做藏毯,也曾趁父亲不在时悄悄上手去编织,只是织得长长短短的不整齐。就这样边看边学,到十五岁的时候,他已经能够独立完成从捻线、采集染色织物、染色线、放线到各种图案织造等一整套工序了。 


图为杨永良和传统图案的藏毯   摄影:王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年的加牙村,90%以上的农户都会编织藏毯,产品多销往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和内蒙古各地。“那时候没有图纸,多采用玫瑰景、三蓝五彩、吉祥八宝等传统图案,随心组合。父辈教授的时候都是口传心记,也没人跟我讲这些图案是怎么研究出来的,学得多了就都装在心里了。”他说,“以前毯子主要做生活用具,比如放在马背上的坐垫、日常用的卡垫和床垫,主要用于保暖防潮,也有寺院里用的挂毯,主要起隔音的效果。我制作的90道以上的毯子能用上百年,原材料产自青海的藏系绵羊毛,也叫西宁大白毛,主要包含毛纤维跟毛绒,比例非常好,不掉色,不脱毛,还牢固、耐磨、防潮、保温。” 


图为加牙藏毯原材料西宁大白毛   摄影:王茜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结合,契合了市场需求,实现了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如今,加牙藏毯不仅有传统图案,也创新出各种颇具现代感的图案、配色和规格,甚至很多可以专门定制,用途也从生活日常使用到装饰、收藏等,更加多元化。 

  杨永良指着一些装裱好的展品说,“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对挂毯要求也比较高。你看这些毯子装裱后,像油画似的,很多消费者都喜欢。”产品广销的同时,也让更多人认识、了解这一项古老的技艺。 


圣源地毯展示中心展示的很多图案都栩栩如生,又与众不同。图为藏族女孩图案的藏毯   摄影:王茜 

  细雨仍旧濛濛,我们送杨永良回到加牙村。在“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传习所”,看到一架与种不同的的传统木质织架,这是他为展现加牙藏毯的编织过程特意做的。 

  杨永良坐下来,为我们展示了藏毯的编制技艺。铁梳密密麻麻拍打,手指灵活地挑线拉紧,手中刀具迅速割断的毛线犹如尺量般长短统一……虽已六十多岁,杨永良依然热情丝毫不减地坚守这份古老的技艺,也一直努力让非遗技艺走得更远。 

  


图为搭在传统木质织架上的藏毯制品   摄影:王茜 

   “我们已经是老一代了,希望年轻人能通过培训好好地把咱们的技艺传承下去。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杨永良期待着,加牙藏毯在时代经纬中,编织出未来的无限可能。(中国西藏网 青藏线报道组/王茜 吴建颖 姚浩然 巫姗燕) 

(责编: 陈卫国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