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两路”会客厅】在没路的地方修筑路,在有路的地方守护路(上)

发布时间: 2024-11-07 17:30: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编者按:10月24日,传承弘扬“两路”精神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在拉萨召开。让我们跟随与会人员讲述的“两路”故事,感受历经70年岁月,早已镌刻在高原的“两路”精神,如何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书写并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我是林芝公路事业发展和应急保障中心波密养护段一线养护工人覃春。2014年5月,我子承父业进入林芝公路发展中心波密养护段,成为一名基层养护工人。


图为覃春获得西藏自治区劳动模范奖章 

  “拴在树上的童年”

  “拴在树上的童年”是我时常被老一辈养护工人打趣的谈资,也是我一生都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我的父母均是上世纪70年代的修路工人。母亲瞿玉珍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一人离开家乡只身前往西藏波密,成为墨脱公路的修筑者。19岁的她在海拔五千多米的嘎隆拉雪山背过炸药运过物资,在史上最难修筑的墨脱公路挖过水坑筑过路基。后来,我母亲认识了同为养护工人的父亲覃永华,从此夫妻二人一步一个脚印构建着自己的小家庭,也参与并见证着西藏公路事业的发展。

  后来,我的父母服从工作安排前往通麦天险修路,路边不是跌落谷底的碎石,就是深不见底的悬崖。为了安全着想,无人看护的我便成了“拴在318路上的孩子”。父母参加修路到哪里,我就被带到哪里拴在树上。“被拴在树上的孩子”并不只我一人,所以也不感觉孤独与苦闷。八九岁的我陪着父母搬石头、挖水坑。一次,我听到队伍中有人高喊:“谁是党员,谁先下去拉绳子架梯子。”随后便看到父亲放下手中的活,第一个挺身在前,面对悬崖绝壁,义无反顾拦腰系绳,顺着绳索深入谷底江边便难寻踪影。父亲当时的行为,对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让我自豪,让我崇拜,更让我感觉“党员”就是勇敢、责任的化身。参加工作后,我屡次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如愿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多是源于小时候这段难忘的记忆。


图为通麦路段的318国道

  陪着父母在没有路的地方修筑路,也曾差点葬送性命。2000年,正在读高中的我,赶上周末放假,父母前来市里运输筑路物资顺便接我和弟弟回家。返回途中,行驶到通麦天险处,只听一阵轰隆巨响,车子被山顶堆积下来的泥浆卷到悬崖边,差点坠入江里。被救援人员救助后,父母又义无反顾加入到了那次救援中。这次经历让我难以忘怀,能够死里逃生,对我而言除了上天的眷顾,便是从小到大陪着父母,在悬崖峭壁修路筑路锻炼而来的求生技能,在关键时刻救了自己。

  墨脱公路上的真汉子

  2013年10月31日,扎墨公路正式通车,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填补了我国交通建设史上的空白,标志着全国县县通公路目标的实现。根据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和区公路发展中心的安排部署,林芝公路分局扎木机械化养护队(现名为波密养护段)恢复组建,并承担G559扎墨公路的养护管理任务。

  得知这个消息后,我辞掉工作,回到父母曾经工作的地方,决心要为把扎墨公路养好、护好尽一份力。母亲知道劝不住我,也只能无奈同意,祈祷我能平平安安。

  扎墨公路可以说是西藏极易受灾毁影响的公路,也是最难养护的一条公路。因其独特的地理气候,常年遭遇持续强降雨、强降雪,山体滑坡、泥石流、雪崩等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素有“隧道地质病害百科全书”之称的嘎隆拉,是通往墨脱县城的关键卡口,也是该路养护的重点与难点。

  我还记得在2014年7月26日,由于整夜大暴雨下个不停,一夜之间,G559线扎墨公路K62至K67路段发生43处塌方,总塌方量在3万立方米以上,扎墨公路全线中断,137位自驾游游客被困在墨脱县城。收到灾情报告后,我与同事们立即奔赴公路受灾现场开展抢险保通工作。当时的路况车辆已无法前行。为了更确切掌握公路塌方具体情况,我们走完塌方的全程路段,粗略测量出每一处塌方的土石方量,及时将公路受灾情况上报单位。经过3天3夜的全力奋战,我们终于打通了通往墨脱的“生命线”,灾毁路段可以单向通行。


图为工人们抢修道路

  在一线养护职工的日夜坚守下,扎墨公路从每年通车6个月,到现在全年畅通。除公路沿线遭遇较大以上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断通外,没有一天是因为养护工作不到位而造成断通的。墨脱——曾被称为“走不出的绝境”,如今因为道路的畅通成为很多人向往的秘境。墨脱公路的从无到有、从有到通、从通到畅,见证着交通人无悔的青春与无私奉献,也展现着交通人的尽责担当与坚定信仰。(中国西藏网 口述/覃春 记者/王茜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