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祖国的统一,人民的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和西北军区派出部队,执行中央决策,从四川、青海、新疆、云南四个方向向西藏挺进。进军西藏、经营西藏的任务主要交由十八军。进军西藏的先驱们用他们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书写的故事虽早已远去,但其内涵却依旧激荡人心。那个特殊年代里,那段走进西藏、建设高原的故事今天正由亲身经历者、参与者和记录者娓娓道来,虽历久却弥新。
87岁高龄的苗中琴是原十八军司令部军政处参谋,原西藏军区作战处作战科科长,他生于一个革命家庭,在那个艰苦岁月里,九岁的他曾讨饭三个月,行程八百华里投身新四军。从1949年3月调至十八军司令部军政处任参谋,执行进军西藏和修机场、修公路的任务。如今,70年前的历史往事在老人脑海里依然记忆犹新。
图为苗中琴旧照。
开启和平解放西藏的重要任务
1949年10月1日,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一天,西藏格鲁派两大宗教领袖之一的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从青海致电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西藏解放,指日可待。班禅谨代表全藏人民,向钧座致无尚崇高之敬意,并矢拥护爱戴之忱。”
图为十八军副政委王其梅会见阿沛•阿旺晋美。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西藏,让中国民族关系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苗中琴说,“进藏的这个事件上,我们开始是团结西藏的上层,维护好区域稳定,再做基层工作,做好群众工作。”
1950年1月15日,刘伯承和邓小平在重庆曾家岩召开十八军师以上干部会议。刘伯承也曾说过:“西藏这个地方非常特殊、敏感,历史上一些帝王将相多次用兵,有的翻了船,损兵折将,有的不战自退。我们是人民的军队,要处处体现出王者之师,仁义之师的形象。”1月18日,朱德在政务院召开的西藏问题座谈会上说:“西藏问题最好采取政治解决的办法,不得已时才用兵,要向西藏贵族、王公、喇嘛们说明我们的政策。”可见,当时中共中央对于西藏的解放是力争和平解放的。
1位战士进藏需要13人提供补给
根据毛泽东提出的“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重要方针,邓小平提出了“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进军方针,并强调进军西藏衣、食、住、行都是新问题,吃饭是头等大事,进藏所需各类物资除就近购买和筹措外,主要由内地运送的补给原则。苗中琴回忆说,“1950年十八军接到进藏任务时,我们正在四川新津,所有进藏的任务都是在新津进行准备的。我当时任司令部作战军务参谋,主要是为进军西藏做后方准备。”
“艰难啊!没饭吃是最大的问题。”苗中琴自己曾算了一笔账,“最开始一个人进藏,需要7个人背着粮食提供补给,这是我计算出来的,实际上也是如此。到了甘孜以西,是一个人进藏,提供补给的人力增加到13个人。也就是说我一个人进到拉萨,后面需要13个人搞运送,我们才能吃得上饭。而且,部队在哪里补给就得到哪,走100公里,补给就要跟100公里,进军3500公里,补给也要跟进3500公里。这些补给主要来自全国支援。”
图为1950年,进藏部队供应十分困难。空军航运大队接受了向进藏部队空投食物的命令。图为飞行员在研究康定、甘孜空投的航线。
“有句土话讲‘驴打滚的账’,真的就是在说当时情况。”谈起后勤保障工作的不易,苗中琴不无感慨地说,“你想想,一个人进藏,要13个人背粮食供应,但是负责供给的13个人也是要吃饭的啊,是不是也需要另外的人运送?并且走得越远负担越重。但是当时进军西藏能想到的运输手段都使用了:一种是飞机空投,一种是骡马团跟着 部队走,后来又增添了人力团,背着粮食跟着部队走,还有通过海运将粮食从云南港口游经印度洋到达亚东进藏,这个过程至少三个月,粮食都发霉了。吃东西也不容易,做熟了的饭送到山上都已经是凉的了,更多时候都是夹生的,馒头蒸不熟,是粘的。我现在还记得我曾经在前方部队和后方部队之间来回奔波,见到走在最前开路的先遣部队,每人背着7天的伙食就出发,一旦后方补给跟不上,吃野菜、打猎物都是很平常的事情,非常艰苦。”
没有路也要走出路来
“深山老林哪有路?这么宽的小道,已经算是大路了。”苗中琴比划着一臂长的距离,“没有路也得走啊。所谓的路都是老百姓走出的弯弯曲曲的小野路。有的山上没有路,只能慢慢地爬过去。八九十度的陡峭山体,站都不好站,骡马根本走不了,战士们只能靠四肢着地爬行,扳住一棵树,瞄准不远处另一棵树,爬过去或者下山滑过去。如果不巧在爬行或者滑行中经过尖锐的石头或者树木,非常容易受伤。尤其是背着吃的东西只能一点一点向上提着走,保护食物走得只能更加小心翼翼。”
困难不止是没有路,翻越的高山很多海拔都在5000米以上,空气稀薄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可是时机和任务没有给人过多适应和休息的时间。该打仗时就打仗,该修路就得修路。即便是行军路上,爬到山上天黑了,驻扎过夜,第二天再出发,有的战士因为高寒缺氧,加上吃不饱,睡着了就再也没能醒来。下山的路上,有高原反应非常严重的同志,就会被人背着飞奔着下山,到了地势低的地方或者能救回来一条命。”苗中琴庆幸自己当时进藏是在十八九岁的年纪,体力恢复快,很多时候累了一天,睡一觉就能恢复了。
图为1951年4月,修建简易机场时,战士们在搭建住宿帐篷和简易房 。
“因为没有路,所以要走出路来,修出路来!可是建设机场和公路,只能靠人力!当时在甘孜修建机场,一是挖,生生用铁锹铲平,一个人每天至少三方土;二是运,没有机械,只能靠人背着走。那时候,我负责战士们吃饭等后勤保障问题,亲眼看到有的同志的棉袄破成了一绺一绺,补都补不起来,都是施工时剐蹭的、磨损的。当时我就对他说,这个衣服要好好保存起来。”说着,老人不禁哽咽了。
“我在西藏工作了13年,参与了进军西藏和解放西藏,可以说是打仗和建设都参与过。”苗中琴老人现在越发感慨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西藏人民当初没有自由,咱们努力去解放,老百姓才能平安,才有好日子过。现在西藏发展得越来越好,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我打心眼里高兴。”(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茜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