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home

【在云端・我的援藏故事】龚仙彦:一声“绵阳阿爸”,一生壤塘情

发布时间: 2024-11-28 10:45: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编者按】近日,由四川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委涉藏办主办的“在云端・我的援藏故事”涉藏州县行活动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渐次拉开帷幕。此次活动邀请了曾经参与援藏工作的干部代表重返这片热土,分享他们在对口援建过程中亲历的感人故事与取得的辉煌成就。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足迹,聆听并播撒川西大地上充满真情与行动的援藏佳话。


图为龚仙彦在“在云端·我的援藏故事”宣讲会现场宣讲 摄影:边子捷

  3000多个日夜相伴,41枚指印依依不舍,龚仙彦知道,作为四川绵阳市对口帮扶阿坝州壤塘县的一名援建者,因为“绵阳班”,他已经和这片土地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如今在巡讲台上,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表彰,并获得“最美的荣誉”和“最好的职称”的龚仙彦回忆起那段支教时光,仍存续着别样的感情:“我收获了永远割舍不下的牵挂和壤巴拉深情呼唤所带来的幸福感!”

  职责:将支教变成了驻教

  2013年8月,龚仙彦来到海拔3285米的阿坝州壤塘县开启了支教生涯。那个时候的他并不知道,这个地方将成为未来9年,乃至一生的羁绊。2014年,在支教一年即将结束之际,壤塘县委、县政府为引进绵阳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计划组建首个涉藏地区“绵阳班”,龚仙彦作为班主任,并担任数学教学工作。


图为支教期间的龚仙彦 受访者供图

  最初,“绵阳班”只收了10个学生,且仅有5个孩子能用普通话进行简单交流,来自家长的不信任和语言上的阻碍让龚仙彦深深陷入了焦困之中。为真正走进壤塘的教学环境,转变当地的教育理念,龚仙彦把学校当作了自己的家,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他在晚自习后亲力亲为送学生们回家,利用休息日带孩子们郊游、教他们做饭炒菜。久而久之,学生们和龚仙彦越贴越近,家长们也逐渐对“绵阳班”发生了改观。看到这些变化,龚仙彦很欣慰:“他们慢慢意识到,知识能够改变命运。”


图为支教期间,龚仙彦和他的学生们 受访者供图

  决心:由老师变为了阿爸

  “因为你是爸爸!”“绵阳班”里来自尕多乡的泽让姐对龚仙彦如是说,这简短有力的六个字重重地烙印在了他的心中。

  从小没有父亲的泽让姐在学习上十分努力,一、二年级各科成绩均是第一名,然而到了三年级,知道了自己身世后,她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了解情况后,龚仙彦每周找不同的理由给她零用钱奖励她,给她买衣物和学习用具,陪她学习……慢慢地,泽让姐又变回了那个阳光的小女孩。其间,龚仙彦也会因泽让姐没学好藏文责罚她,当他知道小女孩并未怪他时,他十分感慨:“这不能偏颇地想象成教师的责罚,而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管教,一位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

  2018年7月,龚仙彦援藏期满。为了挽留他,学生和家长们向壤塘和绵阳市相关领导送上了一份摁着41枚指印的沉甸甸的集体请愿书。鲜红的指印像41颗鲜红的心,像41簇红红的火,把龚仙彦的心点亮。加之妻儿的肯定和支持,龚仙彦坚定了再次留下的决心。

  留下:把他乡当成了故乡

  以支教之行托着壤塘小太阳们的升起,本身就是一种爱的影响,一种正能量的传播。2019年,龚仙彦父亲病危,在他分身乏术之际,“绵阳班”的孩子们说:“您回去吧,我们等您!”这些情真意切的体谅和期盼,让龚仙彦倍感温暖。

  同年,为弥补孩子的英语短板,龚仙彦申请让长期担任高中教学工作的妻子也到壤塘一起带“绵阳班”,这也是他期待已久的事情:“能够和妻子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辅导孩子们的薄弱学科,很幸福!”首届“绵阳班”毕业后,龚仙彦和身边的爱心朋友还组建了一支“情牵壤巴拉”爱心团队,来鼓励壤塘的孩子们继续学习,他说:“我们将一直陪着孩子们长大、成人、成才!”。


图为首届“绵阳班”毕业合影 受访者供图

  在龚仙彦看来,虽然一个支教老师的作用有限,但伴随而来的这种奉献精神会影响着当地的孩子、老师和村民,还会影响身边的亲朋好友。在一代代、一茬茬的传承接续中,这种大爱将会继续传播,永不停息。(中国西藏网 记者/边子捷 隋艺斐)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