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作为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与认同,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身为传媒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使命。
2024年,由中国教育电视台制作出品的中小学思政一体化节目《一堂好课》,其中有3期节目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现场录制。作为节目主创人员,我们意在通过精心设置的内容和融媒体传播的强大力量,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遵循教育规律,以文物为媒讲好“三交”故事
青少年正处于好奇心旺盛但注意力易分散的阶段,说教式教育难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为此,要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把抽象的理念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中。
节目策划之初,主创团队就确定了要以博物馆现场展示的文物和古籍为载体,讲述其背后的各民族历史传说、英雄事迹和感人故事,挖掘其蕴含的民族团结、互助友爱元素,讲述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节目理念。
节目的开篇,由“江南灯王”工艺大师何克明在50年前制作的一件灯彩艺术品——金色龙舟引入,讲述赛龙舟、荡秋千、骑高脚马等各族人民喜爱的传统体育运动,由此引出由国家民委会同国家体育总局每4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诠释各民族共同传承的中华体育精神。
另一件珍贵文物是唐朝文成公主带去西藏的琴和鼓,承载了岁月洗礼的文物、配以影视片段的情景再现,生动地讲述了和亲佳话背后的民族团结情。文成公主进藏开启了汉藏团结友好的大好局面,民间联姻、社会交往和贸易活动也逐渐增多,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手工业技术和礼仪文化等,极大地提升了吐蕃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发展,改善了吐蕃民众的生活条件。以鲜活生动的故事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既契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又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增进“五个认同”。
节目还特别设计了互动环节,让现场学生由听讲人变成主讲人,分享自己喜爱的传统体育运动。这一环节点燃了现场的热情,大家纷纷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介绍起“叼羊”“走马”“达瓦孜”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这些项目历经岁月沉淀,成为各民族在漫长历史中传承下来的瑰宝,学生们从不同角度来阐述,切身感受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
以思想政治为引领,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思政教育是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节目制作坚持以思政教育为引领,将“铸牢”贯穿始终。
我们邀请民族文化宫展览馆副馆长罗吉华参与节目策划并担任主讲人,以确保节目内容既具备专业性与准确性,又符合思政教育的要求与方向。在讲述西夏文宿卫牌时,主讲人从其文字和形制,延伸到西夏对中原符牌制度、礼仪文化和文字的学习,以及汉字对多民族古文字创制产生的影响;介绍详细记载“凉州会盟”的藏文古籍《贡噶坚赞口述传记》时,讲解“凉州会盟”的重要意义,从此西藏正式纳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辖。通过展示珍贵文物和讲解历史事件,节目引导青少年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节目中有一个篇章,将讲述的重点聚焦在一块刻写着“中国”字样的石头上,它出自获得“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的布茹玛汗·毛勒朵之手。半个世纪以来,她在边境线刻下10万块“中国石”,被称为冬古拉玛山的“活界碑”。一个为祖国而奉献终身的普通人,因拥有这样高贵的精神而受人敬仰。布茹玛汗·毛勒朵为青少年树立了鲜活的榜样,也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象化。
大小屏融合传播,让优质内容触达更多青少年
新媒体时代,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充分利用融媒优势,差异化、分众化传播。首先,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资源,打造“大屏+小屏”的全方位传播矩阵,在电视上播出优质的视频内容,同时通过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渠道同步推送。其次,制作大量短小精美的短视频内容,既有节目的二次拆分创制,也有节目番外篇,吸引青少年的关注和分享。
据统计,这3期节目相关内容融媒体观看量达10万+人次。未来,我们还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和个性化特点,开展更加多样化的传播活动。如开设线上直播间,邀请专家与青少年进行实时互动交流;根据青少年兴趣偏好和浏览记录,精准制作并推送相关内容,提高传播效果。
(作者系中国教育电视台基础教育中心编导、主任记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