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
粤剧电影传承创新
走出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
罗艾桦 房 芳
在备受瞩目的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上,粤剧电影《南越宫词》荣获“最佳戏曲片”。这是继2019年《刑场上的婚礼》入围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提名”后,广州广播电视台与中影股份、广州粤剧院等联手打造的又一部粤剧精品电影。广州出品的电影再获中国电影最高奖项,是广州市实施“广州市粤剧电影精品工程”的系列成果之一,也是广州历年来加强对岭南传统艺术的保护和创新发展取得的成效。
坚持对传统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粤剧被誉为“南国红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指示要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
推动粤剧的繁荣发展是广州市委市政府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2019年5月,广州制定了《广州市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工作方案(2019-2021)》,搭建粤剧振兴格局,详细规划了粤剧振兴和发展的7大工程和15项重点工作,力争于2022年实现在珠三角地区形成以广州为核心的中国粤剧文化中心,率先建成国家级戏曲传承发展示范区。3年来,广州市科学规划粤剧事业发展,推动粤剧艺术融合创新,打造惠民文化旅游品牌,优化粤剧艺术产品供给,激发粤剧发展新活力,站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的高度,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其中,连续举办8届的羊城粤剧节成为广州重要的国际性文化名片,先后投资8亿多元建设粤剧艺术博物馆和广州粤剧院新址,斥资2000万元启动、被誉为“传承活态艺术遗产的文化壮举”的《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编撰工程等,都受到高度关注,中国粤剧文化中心呼之欲出。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振兴粤剧的重要工程之一就是推动粤剧艺术融合创新。2018年,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的“广州市粤剧电影精品工程”启动,这项传承发扬粤剧的创新性工程以“粤剧+电影”“文艺+科技”等新形式,拓展粤剧艺术发展空间,扩大粤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工程规划将10部大型粤剧拍摄成为粤剧电影,并在全球范围内发行上映。10部剧目涵盖多部传统经典剧目和优秀新编剧目,目前已完成《刑场上的婚礼》《南越宫词》《睿王与庄妃》《范蠡献西施》的拍摄,其中,《南越宫词》获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刑场上的婚礼》获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提名奖”。《刑场上的婚礼》还获得了第16届中美电影电视节“金天使奖”最佳戏曲电影奖、第三届中国戏曲电影展“优秀戏曲电影”奖项,并被列为广州市、佛山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影片。该影片第一轮放映总票房221万元,观影人次、放映场次及票房均为2018-2020年戏剧类电影的最高纪录,在中国戏剧类电影观影人次与票房纪录中名列前茅。
在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广州粤剧界、媒体界、电影界各方齐心合力,从“传承”“致敬”“创新”三个维度,深耕粤剧电影创作生产。作为广州市主流媒体的广州市广播电视台,于2019年制定了“1+1+3”行动规划,将精品生产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全力谋划,推出纪录片、电视剧、电影、广播剧、街舞剧等多种形式精品,记录、展现、传播广州的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改革开放和新时代文化。同时,主动探索开拓电影产业新领域,开创了一条产业融合的创新之路。2019年,广州市广播电视台成立电影工作室,肩负了“广州市粤剧电影精品工程”10部粤剧电影的创作生产,并以技术创新为引领,运用最新的4K技术,为电影带来新的艺术表达,不断探索将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刑场上的婚礼》《南越宫词》两部粤剧电影的成功实践,为推动广州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以艺术创造力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在粤剧电影的创作中,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是首要之义。电影《南越宫词》在主题提炼、升华上有了新的拓展,从历史故事中挖掘出来鲜明的时代感,不动声色地让历史照进现实,体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双创”原则。《南越宫词》的故事根据同名经典粤剧改编,讲述秦末汉初,秦王朝派遣赵佗南下征战百越,赵佗罢战求和,最终融合汉越民族,成为南越王,为南越创造了一段和谐发展的光辉历史。这段历史背后反映了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睦邻发展、永续和平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8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这部电影站在唯物主义大历史观的高度,对战争进行了反思,从而拥有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深的思想性,实现了价值层面的现代化转换,借助历史故事表达了人类共同价值,以创新的艺术创造力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生命力。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粤剧电影创作中,主创团队始终坚持“两个结合”,将其转化为艺术追求。在电影化的过程中,团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创作,以现代电影工业的手段去充实《史记》《汉书》中对南越王国的记载,尽可能复原南越国史的本来面目,包括政治、社会经济、礼仪制度、文化、艺术及海外交通贸易各个方面。影片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传承的视角,进一步传播岭南文化,实现了诠释地方历史与弘扬传统艺术的统一与超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以《刑场上的婚礼》《南越宫词》为代表的粤剧电影并非简单的“戏曲加电影”,在戏曲电影的美学意义上,实现了“电影+粤剧”两种艺术形式的美学融合,是舞台艺术和电影艺术的高度融合。这些作品将两种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充分运用到人物形象塑造和故事讲述、情节推动上,包括表演细节的捕捉和镜头运用,形成的张力是在剧场看演出无法得到的。无论镜头调度或动作剪辑都是电影化的,是极具电影感的戏曲电影精品,以电影的手段尽可能放大了粤剧之美,做到了视听上的相互补充,实现了“1+1>2”的效果,让戏剧之美在大银幕上绽放。
影片还大量使用了数字技术,使每一个场面具有电影场景的写实性,又具备戏剧舞台的写意性。《刑场上的婚礼》《南越宫词》都是在北京怀柔中影数字基地内拍摄制作,启用国际领先的虚拟技术,既保留传统粤剧的韵味和经典唱段,又通过高科技手段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展现出巍峨瑰丽的宫殿群和神奇浪漫的南越古国风情,用技术革新创新跨媒介表达,令古老戏曲焕发新活力,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
留住岭南文化的“记忆”与“乡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粤剧是广州带给世界最好的文化艺术故事之一。全世界范围内有1.2亿左右的粤语人口,粤剧在粤港澳及海外粤语华人圈中具有广泛影响,是粤港澳及海外粤语华人文化民心相通、文化认同的纽带,也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基础。粤剧这一传统文化瑰宝,作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将越来越成为讲述大湾区同根同脉故事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名片,转化成建设湾区的文化动力。
粤剧电影在对外交流和传播上有着重要意义,在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把古老戏曲拍成电影,更有利于粤剧在全球范围传播,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也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粤剧。粤剧电影历史悠久,红线女从艺70多年,曾主演90多部粤剧电影。“广州粤剧电影精品工程”利用多媒体手段加强粤剧推广,运用4K技术,拍摄制作经典粤剧电影,极大地改变了年轻人对粤剧的传统印象。这种创新的艺术形式,丰富了粤剧的生命力,让更多的观众关注粤剧、爱上粤剧。
粤剧电影对于保护传承岭南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了独特功能。粤剧电影《南越宫词》是反映岭南文化源起的戏剧作品之一。“南越王”赵佗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缓和了汉越民族之间的矛盾;提倡汉越通婚,并带头与越族联姻,使汉越之间通过联姻互相融合。这使得南徙的中原人进入岭南后能安居乐业,与百越共处,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以中原文化为主、汉越融合的岭南文化根基。粤剧电影《南越宫词》的推出,深入挖掘以赵佗为代表的岭南人文,讲述其为开发岭南、维护国家统一作出积极贡献的故事。
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对外讲好广州故事、湾区故事、中国故事,既是国家战略的现实需要,也是广州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广州聚焦岭南文化开展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精心培育文化品牌。每年举办各类对外文化交流活动300多场,面向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人数近100万人。以岭南文化为纽带,推动粤剧粤曲、武术、美食等广州特色文化精粹走出国门,久久为功的文化传播让广州城市形象传播更为灵动。
随着“广州市粤剧电影精品工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传统粤剧精品剧目将进行电影化的再创造,进而引领不熟悉戏曲的青年观众走进粤剧的世界。这种跨艺术的融合创作,体现出广州文艺工作者的文化自信,通过文化的纽带,让全世界“在广州,读懂中国”;透过广州,看到中华文化的新气象!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