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津城三筛四筛,为嘛越筛越快?

发布时间:2022-01-21 15:47:00来源: 津云

  1月20日,天津市第四次全市大筛,根据数据统计,本市三筛采样超千万用了6小时,而四筛采样超千万用时缩短至4个半小时,三筛每分钟峰值采样3.94万次,四筛峰值提升至4.35万次。越来越快,这是所有人的感受,仿佛火车提速,三筛还是D字头,四筛就成了G字头。

  这魔法来自天津市大数据管理中心,几轮全市大筛期间,大数据管理中心的技术人员们日夜无休,默默监控着全市的大筛工作,他们用算法优化流程,用统计查找漏洞,用曲线监督进展。在全员大筛这场硬仗中,他们将浑身的热血化为高效的系统、冷静的数字,他们是这场战役中隐形的“数据军师”。正是因为有了科技的加持,1千多万天津市民面对大筛时,越来越从容。

  1月11日,天津市委网信办总工程师李磊接到任务,为将于1月12日中午12点开始的天津市第二轮全员核酸大筛搭建信息平台,市委市政府对新平台的要求是“百姓操作少,有序不断档”,且24小时内必须完成上线。

  接到任务后,李磊迅速组建了一支三四十人的攻关团队,鉴于搭建一个全新的类似平台至少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技术团队决定选择一套相对成熟的系统加以改造提升。从11日凌晨到12日凌晨三点多,技术团队完成了服务器调配、虚拟机配置、基础环境搭建、软件部署等环节,12日早上6点,新系统已经为新一轮全市大筛做好了全部准备。

  新系统录入信息不再需要市民扫码,而是改为工作人员扫描被检测者的居民身份证,从“你扫我”到“我扫你”,这个小小的变化,正是提速的机窍。“我们转变了思路,换个角度想问题,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李磊告诉记者,“1千多万人同时涌入平台,我们的服务器也可以负荷,但如果把用户量级降下来,会更稳妥,于是我们把1千多万市民扫码改为6万4千多名工作人员扫证,这样还可以更有序地安排被采集人员的到场时间,缩短市民的等候时间。”

  新系统前段采用轻量化设计,全流程都可以用手机APP操作,对于一线采集人员来说,这样的系统易上手、机动性强,最大程度地减轻了一线人员的负担。

  这套新系统搭建在市委网信办里,自接到任务起,办公室就进入了24小时工作状态,几十名工作人员分为若干工作组,轮番日夜值守。“任何时候都有人做检测,今天零点就有人做检测,到凌晨2点有6000多人做了检测,到凌晨4点多,已经有2万6千多人做了检测。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有人值守,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李磊说。

  系统办公现场有三块大屏幕,分别显示后台情况、检测工作现状和系统安全。当一个个检测点的一条条个人信息、一管管咽拭子、一箱箱样本以数据的形式汇入平台的信息池中时,全市的大筛工作便分毫毕现地展现在了这三块大屏幕上。

  天津市委网信办信息化处处长李翔是团队指挥协调组的成员,他每天的工作是多维度统计数据,用数据评估全市大筛的工作情况,“哪里需要增减点位,哪里有环节不畅,通过数据都能看出来。比如有的检测点,采集数远高于送样数,这说明这个采集点多采少送,出现了肠梗阻,后续环节都会受影响,这样的情况一经发现,一线检测点会立刻收到提醒。所以我们的数据不仅可以让筛查提速,还可以为大筛工作的优化提供各种参考。”

  1月20日下午,全市四筛工作仍在继续,挂着黑眼圈、嘴唇爆皮的李磊望着屏幕上一道彩虹般的曲线图说:“数据真漂亮。”被李磊称赞漂亮的曲线图共有4道曲线,分别显示大筛工作采、送、接、检4大环节的进展,当四道曲线走向基本一致时,曲线图才会呈现出“彩虹状”,这说明全市大筛工作的各个环节都配合默契,步调一致,相比三筛,四筛的“彩虹”更标准,这意味着四筛的工作效率更高,流程更顺畅。

  新系统虽然已经十分强大,但技术团队仍觉有不满意之处,三筛后两天,团队上线了“核酸检测筛查采集信息查询平台”功能,这项功能用于补救因系统误读个人信息导致的检测结果无法查询的问题。“目前系统采集信息使用的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仍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错误概率,其中汉字识别误差约3%,数字识别误差低于1%,之前的查询采用姓名+身份证号的双因子认证,两个信息都匹配,才能查到检测结果,新功能采用单因子认证,只要输入身份证号,就可以查到最近一次的核酸检测时间和核酸检测点位,这些参检信息可以间接证明查询人员的安全性。如果身份证号也扫描错了,我们还有人工通道,彻底解决问题。”

  四筛开始前,技术团队又研发了用数据检索漏检人员的新功能,在这个功能的灵感来源于李磊下沉社区的见闻,“我看到社区工作人员调查新冠疫苗接种情况时,只能挨个询问居民,这种方式效率不高,工作量太大。在核酸检测工作中,我们同样需要掌握检测覆盖率,于是我们整合了各区的人口信息,与我们的系统数据进行碰撞,漏检人员立刻就能被发现,然后我们将相关人员信息提供给各区各街道,为全市人员应检尽检提供精准的技术支持。”

  针对阳性病历的分布,系统会单独绘制一张“热地图”,防疫专家参考这份地图划定“三区”范围并在必要时做出调整,资源保障等工作亦要参考这张地图做出部署。

  在大数据管理中心的办公现场,大屏幕上闪烁跳动着一串串数字,一张张图表,一条条曲线,对并不精通算法的大多数你我而言,无疑是冰冷的。但这一个个冰冷数据背后承载、串联和协调起来的,却是你我都曾见过的一幕幕火热:每次大筛,每个环节,每个街镇,每个点位,每位市民,采集、转运、检测以及后续的发布、统计、查询……是我们所有人在大数据的指挥下步调一致,合力出击,那道“彩虹”是我们与这座英雄城市最精准的同频共振。

  科技从来不是“空中楼阁”,新时代科技发展的推动,更要着眼于人民群众“需不需要、支不支持、满不满意”等迫切需求。科技可以为热情赋能,更多更快的数据让这座城市更有“舒适前行”的温度,用咱老百姓的话说就是“6点被网格员叫下楼,四筛,检完,上楼,被窝还是热的!”

  津云新闻记者 顾明君

  摄影 马成 戴涛 吴涛 蒲永河 刘泽瑞 王英浩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