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黎锦技艺 薪传不息

发布时间:2022-01-24 16:02:00来源: 海南日报

  在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符慧莉在母亲、老师符玉的指导下学习织锦。

  新年伊始,东方市东河镇中方村里,黎族纺染织绣技艺市级传承人符玉正在忙活:用白花花的海岛棉纺出棉线,再用苏木、野板栗、假蓝靛等植物,根据需要进行配比、发酵或者蒸煮,然后将棉线染成褐、红、蓝、黑等多种颜色。在符玉的巧手下,这些彩线在踞腰织机上慢慢织出精美华丽的图案……另一边,符玉的女儿符慧莉正用黎锦进行文创设计,将其创新为耳环、手镯,希望通过时尚、实用的设计让黎锦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海南省2021年黎锦技艺研修班”上,符玉和符慧莉的身份有点特殊:她们既是母女,又是师生,进行着黎锦技艺传承的接力。

  千百年来,纺线、染色、织锦是黎族妇女必备的技能。灿若云霞的黎锦,是她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也展示了她们运用植物染料的高超技艺。1971年出生的符玉,就生活在长辈织造黎锦的环境中。

  “小时候,经常看到长辈们织出筒裙、上衣、头巾上丰富多彩的图案,美不胜收的花纹,让人非常着迷。”符玉说,那时她就把芭蕉叶撕成细条织着玩,或者把老人们织剩的线接在一起,试着织出图案。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之下,小小年纪的符玉便掌握了黎锦织造的一些基本技艺。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黎锦织造技艺正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为了抢救、保护和传承黎锦工艺,2005年,黎锦织造技艺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2006年,黎锦跻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进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前,政府有关部门在镇上开设了黎锦技艺培训班,我没有缺过一堂课,就是想把这些技艺学好。”符玉说。慢慢地,开始有公司下订单,符玉凭借织锦这一技之长,有了干农活和打零工之余的额外收入。

  2014年,符玉开始深入还原最传统的黎族织锦。出于对织锦的热爱和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在此后的5年时间里,她跟着村里的阿婆在山上种棉花,采集植物作为原料学习染色;用土锅煮染料,棉线更出颜色,加入牛皮一起煮,染色后的棉线就更有韧劲……

  可能是符玉悟性比较高,一学就会,老人们对她也毫无保留,倾囊相授,经过几年的深入学习,符玉便将黎锦纺染织绣技艺学懂、摸透。

  现在,只要有时间,符玉都会去东方职业技术学校,给孩子们传授黎锦织造技艺;她还经常召集家乡的妇女一同学习并交流美孚黎锦的制作技艺。

  如今,符玉已是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海南省工艺美术师、海南省“南海系列”育才计划第二批“南海乡土人才”……

  “这些荣誉,让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有义务传承好黎锦技艺。”符玉说。

  受母亲影响,符玉的女儿符慧莉也已开始学习黎锦制作技艺,全身心投入到黎锦事业中。

  与母亲不同的是,符慧莉把文创作为自己黎锦事业的方向。她把织好的黎锦图案贴在银镯上,或包在耳环上,成为具有浓郁黎族特色的饰品,让人眼前一亮。在她看来,只有更好地注重实用性和时尚性,黎锦才能为更多人所接受。

  “我还计划拍短视频,记录真实的黎锦织造技艺,通过互联网平台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黎锦这项非遗技艺。”符慧莉说。(袁琛)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