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麦子 种“娃子”
【青春之我】
谢彦周,80后青年学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小麦诱发突变和新品种选育,曾参加选育小麦新品种5个,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
头戴草帽、脚沾泥土,穿梭在田间地头,我这个青年育种家,很多时候更像一个农民。种优则粮丰,我用大地作画,勾勒出自己心中最美的画卷,十几年来,一直如此。
若问我为什么从事小麦育种工作?我会回答,作为一个生于农家、长于农田,幼时干过农活,求学时又选了农学专业的孩子,田野是我的根,更是我的希望。
但从事小麦新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的研究工作并非易事。小麦育种专家赵洪璋院士将小麦育种过程概括为三大环节:育种目标、亲本选配、后代选择。简简单单12个字,想要做到知行合一,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我的老师王成社教授经常说:“小麦育种,没有十年的功夫,难说真正入门。”对此我深有体会。小麦育种周期长、成功率低,辛苦十年也不一定能审定品种。
但是小麦育种又是一个让人向往的事业,因为它充满魅力,向困难挑战的过程磨砺着人的意志,在失望中收获希望的喜悦感让人拥有浴火重生般的振奋。
2017年,我觉得那一年的小麦播种很规范,买了水带喷灌,浇地均匀,条锈病发病程度也合适,心里想着可以好好进行选种了。老天却和我开起了玩笑,5月的一天,天气突变,狂风暴雨过后,试验地一片狼藉,小麦几乎全部倒伏,无法进行选种。失落的心情难以言表,我甚至想到要放弃。过来人王成社教授安慰我:“我以前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既然小麦倒伏无法在田间看出优劣,不妨每个材料都收一些,再通过室内鉴定淘汰一些,剩下的明年再鉴定。”当年收小麦的工作量比往年大了很多,颇有些辛苦,但第二年种地时又感觉自己播种了希望。
农忙时节,我带着学生下地干活,也会请一些农民帮忙。一开始,学生干得很猛,后面就累了,干不动了,而农民还在有条不紊地干着。在这方面,我经常要求自己和学生向农民学习,干农活能慢不能停,要把握节奏。育种也是如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长跑运动”,考验的是坚持与耐力,不能一开始就“百米冲刺”。
春种秋收,天道酬勤。种下的希望终于开花结果,我们课题组选育的一批小麦新品种,如陕农33、西农239、西农369等,优质强筋又抗病高产,很受农民喜爱。
我觉得播种小麦,就像养育娃子。把小麦当成自己家的娃,细心照顾,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麦子就真的成了你的“娃子”。
(光明日报通讯员徐锐、光明日报见习记者杨桐彤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15日 12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