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爱情剧不能失真心少温度

发布时间:2022-04-06 15:23: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影视锐评】

  作者:胡 祥(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今年,一批爱情剧集中播出,用多样的爱情故事勾勒当下都市的情感百态,引起舆论热议。尤其是近期集中出现了多部多视角、跨年龄层的爱情故事,将聚光灯照射到以往艺术作品较少表现的情感世界,使看惯了青春爱情剧甜宠模式、霸道总裁套路的观众获得了别样的审美体验。

  客观上说,这些作品的市场表现是成功的,有的甚至收视率、点击量名列前茅,但是观众评价却不高,为何?关键在于三个问题。一是剧情有些“浮”。所谓“浮”,就是悬浮。具体表现为情节失真,脱离生活实际和现实逻辑。比如某作品将故事背景设置在虚构的国度和城市,身为上市公司继承人的女主角,却需要和男主角假结婚来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让人匪夷所思;另一部作品中,孩子食物中毒,父亲却因工作关系,坦然自若地请律师帮生产这个零食的食品公司谈免责。这些作品,几乎全部聚焦社会上层,无须奋斗的富二代是标配,豪宅名车让人眼花缭乱。这些元素一开始还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但看多了拍滥了就会让人觉得虚假,毕竟离普通人的生活太遥远了。

  二是模式有些“旧”。近期播出的很多剧集套用经典小说、电影等戏剧模式,不少情节纯粹是为了借鉴而生搬硬套。有的剧集上演富商家族夺嫡戏,让观众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局。这种旧,还体现在用陈旧的青春爱情剧模式来套用中年人的爱情故事。

  三是价值观有些“负面”。部分创作者刻意放大人性的缺点,塑造诸如老婆孕期出轨却毫无悔意,自己搞外遇、离婚时却让老婆孩子净身出户的男性角色。有的作品还一味描摹爱情婚姻中的矛盾冲突,一言不合就提分手、离婚,甚至反目成仇、对簿公堂、诉诸暴力。凡此种种,引发弹幕一片“恐恋”“恐婚”的哀叹。

  爱情剧出现这些问题,根本的原因在于某些创作者放弃了对艺术品质和思想内涵的坚守,导致创作过度商业化。他们认为,只要把戏剧冲突做到极致,把人物形象塑造成极端人格,就能让观众不吐不快、欲罢不能。作为创作的“流量密码”,这样做或许可以让作品的话题度和收视率短时间内上升,却忽视了爱情题材作品展现爱情生活的首要任务,舍本逐末,陷入到处撒狗血的陷阱。强冲突只是戏剧化的一种手段,如果把它当成创作的唯一路径,必然导致内容创新不足、剧情雷同、故事雷人。

  优质的爱情剧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古往今来的爱情故事都不是空中楼阁中的想象,而是发生在一定时空背景之中,展现特定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而在当下,创作者要表现具有时代特色的爱情故事,就必须深入新时代的火热生活中去,切身感受普通人的情感波澜,体现他们的所思所想,尤其是对爱情的独到见解,这样才能引发观众的心灵共鸣。

  相较于钩心斗角的纠葛或阴暗狗血的算计,观众更希望看到两颗心如何相互吸引,相互靠拢,并克服各种困难相知相守的真挚美好。爱情中蕴含着忠诚、奉献、坚韧甚至牺牲等崇高的情操。不管创作理念如何更新,爱情剧获得成功的关键始终是“真挚”二字。鲁迅先生讲,油滑是创作的大敌。爱情剧若失了真心,少了情感温度,哪怕再奢华的场景、再异想天开的剧情,都只是空中楼阁,无法落地。

  爱情剧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化消费产品,更是展现中国人伦情感、道德规范、审美情趣的文艺作品。随着时代变迁,观众对于爱情剧的审美要求不断提升。新时代爱情剧创作也要跟上时代,进一步提升阅读社会、阐释情感的能力,在主旨意蕴上注入时代精神,在艺术表达上大胆创新,塑造独具魅力的典型人物形象,展现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做到艺术性与商业性结合,温暖人、感染人、引导人。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