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中欧加强发展战略对接

发布时间:2022-04-13 15:40:00来源: 经济日报

  作者:孙彦红(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欧洲经济研究室主任)

  习近平主席4月1日在北京以视频方式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时强调,中欧双方要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探索中国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同欧盟“开放性战略自主”经贸政策的契合点。可以说,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对于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中欧两大市场共同发展,进而推动世界经济稳步复苏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处于剧烈变动之中。在经济逆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趋于“内顾”的发展战略,通过调整内外政策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的本土化、多元化布局以确保自身经济安全。中国与欧盟的新发展战略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中国于2020年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此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成为“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其核心逻辑在于,随着中国经济体量持续增大,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已逐步下降,有必要增强内需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要以高水平自立自强应对日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然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意味着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要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简言之,中国经济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动态平衡,离不开高水平对外开放。

  在欧盟方面,本届欧盟委员会加快推进“战略自主”相关部署,在经济上提出“开放性战略自主”(open strategic autonomy),核心内容是进一步深化与完善欧洲内部大市场,特别是大力推进欧洲服务业市场的一体化,其实质也是促进内部大循环。值得注意的是,欧盟虽然仍强调保持对外开放,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欧盟正在制定一系列防御性的内部市场规则,强调“基于规则”的开放,同时也通过双边贸易投资协定等渠道推动经贸伙伴的“对等”开放。

  简言之,中国新发展格局与欧盟“开放性战略自主”都追求在深挖内部市场潜力的基础上塑造自主性更强的经济发展模式,但都不封闭排外,都强调对外开放要更好地服务于自身发展需求。虽然近年来中国与欧盟的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欧盟也在紧锣密鼓地调整对华经贸政策,但是不可否认,当前中欧经贸关系的基础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首先,中欧之间不存在地缘政治上的根本冲突,虽然欧盟近来频频在涉港、涉疆等问题上触碰中国底线,但是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并非欧盟的核心利益,尚不至于导致欧盟与中国在经济和科技上“脱钩”;其次,中欧在经济上互补性强,两者在技术、市场、资金、人才等方面融合程度深,在国际经济规则制定上也需相互借重,经贸合作仍将在双边关系中发挥“压舱石”作用。鉴于此,考虑到中国与欧盟新发展战略的落实周期高度重合,未来双方积极探寻发展战略对接的契合点、加强互利合作的空间仍很广阔。

  第一,中欧双边贸易仍有较大增长潜力。2020年,在疫情导致全球贸易萎缩的背景下,中欧贸易额仍逆势增长4.5%,且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2021年,中欧贸易额达到8281.1亿美元,同比增长27.5%,创历史新高。中国保持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欧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同年,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超过1.5万列,同比增长22%。虽然疫情期间中欧贸易逆势大增受到诸多短期因素推动,但也足以体现出双方经济的互补性与经贸合作的活力,表明欧盟产品适应中国市场需求,而中国作为欧盟企业的重要生产基地是安全可靠的,是欧盟全球供应链上非常有韧性的一环。实际上,在中国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欧洲制造”的优质产品正在为更好地满足中国市场内需作出贡献。中国市场对优质消费品和中高端工业设备的需求将持续增长,而这可为“欧洲制造”提供更多出口机遇,既有助于平衡中欧贸易,也将为欧盟推进“开放性战略自主”创造良好的外需环境。

  第二,中欧相互投资也有较大提升空间。近年来,中欧相互投资增长较快。虽然2020年底完成谈判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在欧方的审批程序因被欧洲议会“政治化”而中断,但是中欧企业仍努力在对方市场开拓业务并取得了可喜成绩。当前,中欧双向投资规模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在疫苗研发、新能源、电动汽车、物流、金融等领域投资合作活跃。在欧盟对华投资方面,中国欧盟商会公布的《2021年商业信心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受访企业在华利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约68%的受访企业对未来两年在华业务前景持乐观态度,约60%的受访企业表示正考虑扩大在华业务规模。在中国对欧投资方面,根据安永公司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2021年欧盟共有155家企业被中国投资者收购,交易额约124亿美元,比2020年多23例。上述新进展表明,欧盟在华企业普遍认可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诚意,重视中国市场的活力与潜力,而欧盟虽然在对外开放上趋于保守,但是对待中国投资仍持较积极态度。

  第三,中欧在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领域合作前景广阔。就新发展战略确定的优先领域而言,中国与欧盟都将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作为重中之重,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发展目标与规划。在绿色经济方面,中国提出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欧盟则通过“欧洲绿色协议”提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在数字经济领域,中国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专设了“数字经济”篇,还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文件,欧盟则出台了包括《欧洲数据战略》《人工智能白皮书》《2030数字罗盘计划》等一系列战略文件在内的数字发展规划。本届欧盟委员会还将推进绿色、数字“双转型”作为核心任务,规定成员国为申请“下一代欧盟”复苏基金制定的国家复苏与韧性计划中投向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的资金至少占到全部投资额的37%和20%。总体上看,在这两个领域,中国与欧盟在技术、资金、市场、人才等方面高度互补,在推动制定全球规则和标准方面有诸多共同关切,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2021年,中欧启动了环境气候和数字领域高层对话机制。在绿色经济领域,中欧互补性强,先期开展的环保和可持续能源合作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中欧在节能环保技术开发及应用、可持续能源的产业链合作、绿色金融、碳排放交易机制经验共享等方面合作潜力巨大。就更长期而言,中欧都制定了氢能发展战略,未来可在降低氢能生产与使用成本上进行联合技术攻关。在数字经济领域,中欧可考虑在现有合作基础上深挖“中国数字技术+欧洲制造”合作模式的潜力。一方面,中国继续吸引欧盟高端制造业企业来华投资,以中国数字技术优势为欧盟企业实现智能生产和在线销售提供优质软硬件环境;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也应积极参与欧盟数字基础设施和工业互联网建设,以及智慧医疗、智能交通等新业态的发展。近两年,数字领域的国际合作受政治因素影响而趋于敏感,中欧合作也遇到新挑战,但是我们看到,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仍在与欧盟当地伙伴开展广泛合作,积极参与欧盟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相信未来中欧会摸索出更契合各自发展需要的数字合作模式。

  只要中欧双方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以务实态度积极推进发展战略对接,将有望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也将为面临高度不确定性的世界经济注入强大的复苏动力与活力。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