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四川巴中:文旅康养产业兴

发布时间:2022-05-30 17:34: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奋斗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 光明日报通讯员 陈晨

  苍穹之下,大山绿野之中,排列整齐的墓碑每天接受无数公众来此向英雄致敬。这里是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便坐落在这里,大山的怀抱里长眠着25048名红军烈士。

  烈士陵园一侧,当年的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被服厂等旧址被完整保留下来,修旧如旧,成为教育公众的最好场所。

  1932年12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经过浴血奋战,抵达通江,拉开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序幕。过去,因这里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红军得以和敌人周旋。红军进入王坪后,68岁的何光汤老人的祖辈把家里的房子让给了红军开贩卖部。如今,何光汤家的老房子变成了廉政教育馆。

  去年年初,连接红军烈士陵园的镇广高速王坪至通江段正式通车,直达王坪村口,游客络绎不绝。这条路成为巴中最快出川的过境高速,也彻底改变了王坪村的面貌。如今,一到假期,车多得停不下,村里农家乐星罗棋布,吃上旅游饭以后,村里人收入连年增长。何光汤见人就夸这条路的好:“自从通了高速公路,人家都羡慕我们村比其他村提前发展了30年。”

  路,是推进巴中快速发展的动因之一。正缘于此,投资超过百亿元的米仓大道、诺水河大道正穿山越水,将巴中北部山区的地质公园、重点景区快速相连,支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红色巴中靠什么发展?巴中人有自己的考量,这片红色土地,现今最大的资源是绿色,最大的财富是绿色。巴中地处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优良,自然资源丰富。在2020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中,巴中市共查明文化资源10万余项、旅游资源8200余处。这两年,巴中将文旅康养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全力发掘这片绿色原野的价值。“十三五”期间,巴中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6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92.9亿元,文旅康养产业迅速发展。

  在巴州区,随处可见的蔷薇炽盛。满园蔷薇围绕成乡瓣童年田园综合体,综合体集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田园社区于一体,有漂流、划船、攀岩、骑马等众多项目,成了游客周末和夜间休闲的好去处。2021年,乡瓣童年田园综合体接待游客170余万人,单日最高客流量为2万余人,实现经济收益3800万元,吸收周边村民100余人就业,带动周边建档立卡贫困户100余户脱贫奔康。

  “白衣油炸鱼好啰!”同一时间,巴中市平昌县白衣小镇,伴随着老板何述彪一声招呼,鱼塘边垂钓的游客纷纷放下鱼竿,跑到餐桌前一尝新出锅的油炸鱼。“人家说到白衣不吃油炸鱼就白来了,我们店里慕名来的客人和回头客都非常多。”何述彪笑着说,6年前和朋友合资1000万元开了鱼塘农家乐,生意好得不得了,自己又单干多开了一家农家乐,一天忙得午饭都要下午三四点才吃得上。

  与何述彪家相隔几百米,王念家的油炸鱼小店也是生意爆满。“仅这家店的收入一天就能上万元。”王念说。王念家的店渐渐开到了成都、福建、广东等地,在全国拥有38家加盟商,甚至远渡重洋斩获了澳大利亚的回头客。

  农家乐、渔家乐、茶家乐……越来越多的城中人在这里吃上了农家饭、住上了农家院、干上了农家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野生活梦想成为现实。

  爬上南江县光雾山,春季,绽放在香炉山之巅的千年高山杜鹃绝壁丛生,点缀山中;夏季,原始森林的水流汇集成溪,渴饮清泉甘露,坐听松涛声声;秋季,巴山水青冈遍染广袤山河,编织出“色比桃花艳,秋如春意浓”的“世界最长天然红地毯”;冬季,“南国雾凇”傲立冰雪,装扮姿态万千的冰雪世界。香炉山索道运营负责人陈浩说:“仅去年10月和11月,游客就有10多万人。”

  光雾山南侧,天马山的常绿阔叶林也让游客流连忘返,有的体验森林绿道、森林骑游道、林中穿越等有氧运动项目,有的坐在林中品一杯茶、吃一顿生态食养,有的在森林酒店和观山湾民宿休憩。“去年,我们累计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公园综合收入达到500万元。”天马山镇党委书记龚毅说。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