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让生生不息的长江文化火起来

发布时间:2022-06-20 11:22: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

  光明日报记者 刘平安 李韵

  6月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宜宾市考察调研。

  跟随总书记的脚步,我们看到了令人眼前一亮的“万里长江第一城”。生态上,通过系统生态修复,一条长达192公里的城市生态长廊顺江徐徐铺陈延展,为长江系上美丽的“绿飘带”;文化上,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的李庄古镇,不断迸发出新的生机,成为新时代文人墨客的向往之地。

  宜宾的变化实为长江沿线各省区市开展“长江大保护”、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一个缩影。

  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长江沿线13个省区市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生动回答了这一时代课题。

  让中华文明更加完整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近年来,学界普遍意识到长江文化的重要性,相关单位和学者为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积极努力。

  2020年12月,湖北省文旅厅与武汉大学共建的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挂牌成立。研究院依托考古学科,通过对重要考古遗址的发掘、保护和利用,全力推进长江文明考古研究。在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看来,长江上中下游分别形成的巴蜀文明、荆楚文明、吴越文明与黄河流域各文明互动交融,共同塑造了恢宏浩荡的中华文明。如今,他们对长江文明进行整体研究,已取得诸多突破性进展。

  前两年,一部图文并茂的《巴蜀山水画叙论》曾在美术界和学界引发广泛关注。2019年,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管苠棡历时8年完成了《巴蜀山水画叙论》课题,提出中国山水画文化起源于巴蜀、中国山水画两次大变革及山水画皴法都发端于巴蜀等观点,其结论在学界引发热议。管苠棡告诉记者:“当年发现三星堆玉璋《祭山图》中的山水图案后,我一夜未眠,以此为起点展开了深入研究。做研究就应该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从海量史料中寻找答案。”如今,年过六旬的管苠棡热情不减,仍在为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笔耕不辍。

  “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都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文化。”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教授贺云翱认为,“长江文物”与“长江文化”是一体两面的关系,长江文物是长江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是标志长江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他呼吁,政府主导、依法保护、科技投入、社会参与并举,保护传承好长江文物。

  保护长江文物,文博工作者在行动。近两年,三星堆考古发掘成果丰硕,大量文物需要及时修复,这对四川省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陈列保管部部长余健及其团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文物保护修复是一个枯燥而缓慢的过程,可能一个青铜器的矫形工作就要持续一两个月。“有时候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很枯燥,要有耐心、有兴趣,才能沉得住气。”余健说。但是他们不畏困难,不怕坐“冷板凳”,出色完成了任务,让中华文明更加完整地展现在世界面前,使得三星堆“再醒惊天下”,充分展现了古蜀文明、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

   让历史活起来,让文化火起来

  2021年年底,以探索方式将原本不开放的三星堆博物馆修复中心改造后,以开放式修复馆向公众开放,全面展示考古新出土文物整理与修复工作实景。“以往,文物完成修复才能展示给公众,现在,大家可以在考古整理研究的第一时间就能看到出土文物上展台的全貌,沉浸式感受文物修复保护的全过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说,“这种创新举措也有利于拉近人民与文物的距离,文物活了起来。”

  拉近文物与公众、历史与公众的距离,这是各地在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的方向。

  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以渡江战役为题材创作的黄梅戏《献船》,参加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荣获圆梦奖——剧目创新奖。据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演员韩泳介绍,主创团队进行深入调研,最终呈现了一个回民村落主动献船,帮助解放军打过长江,取得渡江战役胜利的故事。

  同样是讲述长江故事,安徽省渡江战役纪念馆则在常态化展览和不定期活动上下足了功夫。“为让更多人走进纪念馆,我们利用节假日策划了许多特别活动。”渡江战役纪念馆研究保管室主任王高介绍,“国际博物馆日,我们举办了‘博物馆的力量——精神如炬 信念如磐:致敬革命追光者’的主题活动;端午节,我们策划了‘抗战中的端午——亦余心之所善兮’的主题活动。疫情期间,我们也坚持通过线上讲解把长江文化传递给更多年轻人。”

  长江沿线分布着宝墩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一系列史前文化,也保留着服饰、饮食、手工艺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省各地结合区域特色,围绕长江文化上新了大量优质展览和文艺活动。2022年5月18日至8月28日,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推出首个关于长江文化的展览——《从秦淮河到扬子江——古代南京段长江文物特展》,通过300件(套)珍贵文物述说南京与长江的故事;2022年6月10日,湖北考古博物馆正式开馆,“千年文脉——长江文明考古展·湖北”“世纪工程——三峡考古湖北成果展”“长江文明展(数字)”三大展览带公众触摸湖北地区千年文脉;2021年6月至11月,湖北省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策划举办《长江万里青——长江流域青铜器精品展》,全面呈现了长江流域青铜文化面貌。

  近年来,“楚风汉韵 戏水长流——武汉戏曲大码头长江剧场”吸引了不少关注。武汉市文旅局倡议相关各方将戏曲演出搬上游船,打造具有武汉城市特色的流动剧场,戏曲上船活动逐渐发展为夜游长江的名片。而在江苏,品牌活动“长江文化节”通过“写长江”“画长江”“唱长江”等活动,充分展现长江文化丰富内容,助力长江文化在群众中火起来。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充分激活资源要素

  近期,湖北省承办“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推出长江主题展览和“漫步江城——开启长江文明之旅”长江灯光秀等系列活动;举办2022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突出屈原文化特色,弘扬荆楚文化;举办第七届长江读书节,联合长江沿线13家省级图书馆,开展“沿着长江读中国”系列活动,彰显长江主题,营造浓厚氛围。

  今年年初,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13个省区市借此契机,充分激活长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系统阐发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启动后,各省文博单位及时开展了长江流域文物资源调查工作。近日,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多支田野考古调查队,开展长江流域(贵州段)文物资源调查工作。他们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踏勘等方式,对部分重要文化遗产进行资料补充、影像采集及核实。不久前,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四川大学开展长江流域(青海段)文物资源调查,全面摸清青海省长江流域文物资源的分布、保存、利用情况,深入研究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助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2022年3月,江苏省推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推进方案》,通过细化沿江城市区域建设方案,编制长江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制定长江文物保护传承专项规划,以高质量规划体系引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建设。比如,在打造滨江游轮线路“长江传奇”等拳头产品过程中,充分激活长江文化资源要素。

  四川省注重跨地区、跨部门协调,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结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等重大战略,积极推动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比如,泸州市打造中国酒城·长江生态旅游带项目,以长江生态修复为首要任务,实现城市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经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升级。

  安徽省深入推动文旅融合,努力打造长江文化新名片。马鞍山市深入挖掘李白诗歌文化、项羽文化、凌家滩文化等,将长江马鞍山段打造成融名胜观光、人文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芜湖市在繁昌人字洞遗址展开第十次考古发掘,并启动筹建中国(长江)渔文化博物馆(暂定名)项目;而在铜陵,那座江边码头书屋,仍在静静地讲述着长江故事。

  长江之水滚滚东逝,长江文化生生不息。保护、传承、发掘、弘扬长江文化,是责任、是使命。长江沿线13个省区市正马不停蹄,日夜兼程。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