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边疆—— 更富更美更开放
初夏时节,行走在祖国的东北边疆,风物宜人,生机勃发,一派欣欣向荣好风光。
在地图上,东北边疆山海相连。奋进新时代,这里既是一个振兴发展的整体,又探索出各自的特色路径。这里生态优良,风光秀美;这里民族团结,生活安康;这里面向东北亚地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大。
在这片广袤美丽的大地上,处处涌动着兴边富民的澎湃热潮。
繁荣发展闯新路
东北边疆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日子更富裕,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从辽宁省丹东市出发,沿鸭绿江向东北方向驰行,葱茏灵秀的群山与碧波荡漾的江水交织相映。
“不用再外出打工了。”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双山子镇黎明村村民崔树林说。遍布山间的5万余亩、近7亿株山参,让村民收入大幅增长。
宽甸县森林覆盖率达78%,野生中草药资源丰富。近年来,宽甸县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在村里建立产业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丹东市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生态农林产业,不断壮大小浆果以及林下产品、水产品等特色产业规模,走出了一条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这些年我们探索立体生态养殖,上层养海蜇,中层是对虾,下层是黄蚬子。”丹东东港市养殖户于发春说,他每年收入二三十万元。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一排排嫩绿的水稻秧苗整齐布满田间。
“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延边光东朝鲜族民俗旅游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丽娜说,公司通过发展农文旅项目,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大米也成了品牌,去年仅线上就卖出100万斤大米,带动150户农户增收300万元。
如今的光东村,水泥道路平直,院墙修葺一新;村民家里,白瓷砖墙、热水器,干净舒适。农业观光、特色餐饮、民俗体验样样有,村民日子越过越美。
近年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实施各类产业发展项目1700余个,有效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三五”时期,实施基础设施类项目175个、产业发展类项目166个,全州贫困村全部出列。
2015年底,冷菊贞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市直部门来到饶河县小南河村担任第一书记。“雄壮巍峨的大顶子山、原汁原味的东北民俗,这不正是发展旅游的宝贵资源吗?”
如今,这个昔日的贫困小山村变成了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近5年来累计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综合收入近500万元。村里还成立了旅游公司,从村民最擅长的辣椒酱、小豆腐做起,带动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
近年来,黑龙江加快补齐边疆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同时,选派优秀干部人才开展“组团式援边行动”,着力推进边境地区繁荣发展。
开放合作赢未来
在辽宁省东港市,一箱箱肥美的水产品正装箱待发,作为全国重要的水产品基地,东港目前各类水产品年出口创汇30亿元;在吉林省,“长珲欧”中欧班列畅达全球,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吞吐量去年突破1100万吨;黑龙江省绥芬河口岸,一派繁忙景象,今年以来,绥芬河海关已累计监管进出境中欧班列267列24946标箱。
东北边疆,正以开放的姿态阔步向前。
“建立业务改革跟踪问效机制,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绥芬河海关工作人员孙晓璐介绍,“海关联络员为企业量身定制通关服务保障方案,努力让班列跑得快、跑得好。”
据哈尔滨海关统计,今年前4个月,黑龙江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777.7亿元人民币,进出口增速高于全国同期增速26.2个百分点。
近年来,黑龙江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建设,黑河公路大桥建成,同江铁路大桥铺轨贯通。过去5年,黑龙江全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8%。
吉林省规划建设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等9个国家级开放合作平台,积极推进珲春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畅通“滨海2号”国际交通走廊和长吉珲、长白通丹大通道,长珲、敦白高速铁路和珲春圈河、图们公路口岸桥建成通车,开通“长满欧”“长珲欧”“长春—汉堡”等3条中欧班列,累计承运货物约7.9万标箱、货值196亿元。
坚持改革创新,建成中国(吉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动340项热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大幅压缩从工程立项到竣工验收的时间,重点投资项目实现“即来即办、随时约办、特事特办”。
“从总体效果看,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在我国沿边开发开放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为深化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吉林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绿水青山好图景
初夏时节,东北边疆林草葱郁、物种丰富。
去年10月正式成立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是我国仅有的野生东北虎豹稳定栖息地和扩散种源地,横跨吉林、黑龙江两省,规划面积1406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7.74%。
“近年来,生态系统质量进一步提升,梅花鹿等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快速增加,食物链得到快速恢复。”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1年底,园内野生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已由试点时的27只和42只分别上升至50只和60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东北边疆正呈现生态美、产业兴、日子富的好图景。
“小时候经常下河游泳、抓鱼、捞螃蟹。”大沙河流经辽宁丹东市区,居住在河边的市民葛民辉有着难忘的童年记忆。然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沙河水变得浑浊,沿线生态环境恶化。“现在河水重新变清了,又能捉到鱼虾、看到水鸟了。”葛民辉说。
“十三五”期间,丹东市共投入资金16.6亿元,重点实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民生工程。2021年,丹东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5天。
“这是黄波椤,那是云杉……”在黑龙江茅兰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管理科科长何树同正和同事开展例行巡护。“这些年,我们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持续加大巡护力度,人为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基本消失,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何树同说。
茅兰沟保护区西北侧,坐落着嘉荫县向阳乡雪水温村。“我们依托良好生态发展乡村旅游,去年人均纯收入达2.4万多元。”向阳乡党委书记杨德征说。
每到冬天,吉林省临江市松岭雪村仿佛一幅水墨山水画。村民范建超说,去年全村冰雪旅游收入在160万元左右,大家切身感受到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青山绿水好图景,祖国的东北边疆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幸福绵长。(本报记者 刘成友 孟海鹰 郝迎灿 辛 阳)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