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直面书法批评的弊病 ——从孙过庭书法批评观谈起

发布时间:2022-08-08 16:44:00来源: 光明网

  直面书法批评的弊病 ——从孙过庭书法批评观谈起

  张浩

  “吾尝尽思作书,谓为甚合,时称识者,辄以引示。其中巧丽,曾不留目;或有误失,翻被嗟赏。既昧所见,尤喻所闻;或以年职自高,轻致陵诮。余乃假之以湘缥,题之以古目,则贤者改观,愚夫继声;竞赏豪末之奇,罕议锋端之失;犹惠侯之好伪,似叶公之惧真。是知伯子之息流波,盖有由矣”。

  孙过庭《书谱》被历代书家视为最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上述这段话便出自其中,然而这段话却常常被人忽略。我们不妨从孙氏撰写《书谱》的初衷来窥探一二。

  日本学者中田勇次郎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一书中谈到,太宗至武朝年间,王羲之被推为书林中最理想者而加以景仰。他为何优秀卓绝,其理论依据是什么,在孙过庭以前几乎没有人解释清楚,造成了不少学书者的盲从,不知如何读懂王羲之书法,不知从王羲之那里学些什么。孙过庭有感于此,精心撰写了《书谱》,希望帮助他人了解王羲之书法的真谛。而上述文字却与《书谱》主要探讨的内容相左,难免被边缘化。

  孙过庭从品评、书体、技法等角度论述书法学习的方方面面,认为书法要达到“不激不厉,风规自远”“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王羲之书法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故而被推为第一。孙过庭以王羲之为范例,阐述了自己的书学思想,被后人奉为圭臬。加之孙氏以骈体作文,辞藻华丽,读来朗朗上口,令学书者往往醉心其中,但凡好者似乎都能说上一两句,诸如“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等等。然而,文首引用的这段文字平平无奇,从字面意思来看,只是表达孙过庭对其自身遭遇的不满。相较之《书谱》中关乎书家、技法、书体、创作的多方面论述,似乎不值一提。

  深入思考这段文字可知,孙氏的目的是借用自己的经历,批评当时的书法品评风气,或许更应将其视为书法批评的批评。孙过庭以书作示人,希望得到中肯的点评,然而这些人却不屑一顾。又假托前人名讳加以做旧,反而得到一致好评,让孙氏感慨知音难觅。我们大致可以从中发现孙氏主要暗讽了四种现象:一是精心作书,被书艺浅薄之人视而不见;二是一些人自视年高,随意讥讽;三是认为只要是古人作品便是好的;四是盲目跟随他人言论。

  书法发展至唐代,书法批评已经成为书法艺术活动的重要环节。

  《封氏见闻记》记录了李邕、萧诚二人的一段轶事。李邕书文俱佳,为当世名流,然而却执著于“贵古贱今”的品评陋习,对萧诚书法有所不屑。萧氏小施伎俩,假托右军真迹,李邕见之,惊呼“平生未见”。直到被告之真相,再次转变态度又言“未能好”,而在座宾客也一直跟随李邕的言论附和。李邕书法水平自不必说,对萧诚书法的好坏应该心里有数,何况萧诚仿王羲之书法几可以假乱真,故不存在自命不凡胡乱评价的问题。这种来自精英阶层的荒谬评价标准,已经成为一种病态的风气,导致普通民众在权威面前“人云亦云”的现象。

  “贵古贱今”的陋习,充斥在书法批评、临习、书风趣尚等诸多方面。恰恰因为这个现象普遍存在于全社会,导致了作伪之风的盛行,为后世书法鉴定与批评增加了不小的难度。例如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王献之真迹的《中秋帖》,实则为米芾书写,归为颜真卿名下的《湖州帖》也早已被鉴定为米芾所书。不少对米芾的研究表明,当时崇古之风日盛,“贵古贱今”的现象比比皆是,米芾一向恃才傲物,假托前人作书,欲与先贤比肩的心态,正是内心对当时书法品评风气不满的一种“叫板”。

  随着朝代更迭,这种现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虽然向古人学习是必要途径,但随之伴生的是盲目“崇古”,特别是进入清代,以“四王”为主流的绘画风格,受到皇家欣赏,但绘画作品彻底丧失了自我,成为前朝绘画的附庸,甚至为学唐人还是学宋人争论不休。美术领域的学者也不止一次批评了这种行为,称其为“最没有出息的争论”。与此同时“四僧”绘画却难入主流,显然,当时只有“仿古”才会受人追捧,与孙氏批评的“贵古贱今”有过之而无不及。

  根据以上几则案例我们发现,孙氏批评的现象是彼此相扣的。权贵之人的言论具有很明显的“煽动性”,普通民众多数攀缘附会、盲目跟随,加之其中大量不懂装懂、倚老卖老之人胡乱评说,导致书法批评陷入一种尴尬局面,时至今日仍然存在。

  诚然,书法批评是书法艺术向前迈进的必要条件,甚至可以左右书法的走向。书法批评的良性发展,可以推动书法艺术发展,书法批评的不足则会阻碍书法艺术的发展。随着时间推移,书法品评从书法、人、自然的讨论进入具象的风格技法讨论,迎来了书法批评的新局面。它并不意味着孙氏所言批评之弊就此消失,而是在前文描述的四种现象之外,由于品评方式的变化,伴生了新的批评问题。

  康有为在撰写《广艺舟双楫》、评价历代碑刻时,大量使用感受性词汇,例如“束身老儒,节竦行清”“乌衣子弟,神采超俊”等,并未将品评落在书法风格、技法等具体问题上。虽然这种方式无可厚非,但理解这些语汇需要建立在一定文学素养与书法基础之上,才能从诸多相似辞藻中,对照碑版图片,区分各碑风格。康有为在当时有极高声望,诸多以《广艺舟双楫》语词表达作为参考的品评,致使书法批评逐渐走向类似性感受语汇的评介,这种批评充斥着大量模棱两可的词汇,无法准确地表述作品。特别是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也在使用这样的批评方式时,导致很多人盲目跟随,失去了自己的判断。此外,书法与商品经济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密,书法批评被金钱绑架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导致书法批评丧失了应有的公允。

  总之,书法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诸如自命不凡、胡乱评说,倚老卖老、随意讥讽,盲目崇古、厚古薄今,愚信权威、人云亦云,语词含混、模棱两可,谄媚权贵、丧失公允等。时至今日,这些问题仍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有些已经成为阻碍书法艺术发展的因素。不少人选择对其避而不谈,致使其“代代相传”。但是我们不得不提出警醒:当今的书法从业者如果继续对此视而不见,只会使书法批评的弊病蔓延,左右书法审美意识,最终对书法这门传统艺术带来毁灭性打击。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