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莫被消费“绑架”
李宛嵘
“七夕节”前后,无论是线下商超还是网络购物平台,早早地争相推出各式各样的商品促销活动,一场“以爱为名”的消费热潮正在不断升温。
从前的七夕,是“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浪漫;而今的七夕,有了“男朋友给我买了个名牌包”的攀比。当中国传统节日逐渐被消费主义浪潮淹没时,我们应当反思这样的消费观念是否合理,警惕传统节日被消费主义所“绑架”。
首先,要回归理性思考。消费主义时代,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难逃被“策划”和被“消费”的命运。在众多营销手段的裹挟下,仿佛动辄上万元的名牌礼物、超千元的“节日套餐”就能与真挚情感、美好生活画等号。面对诱惑,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选择,无论在平时还是节日期间,都要进行理性思考,量力而行购买真正需要的商品,切勿盲目跟风。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作为一个因美好爱情故事而生的节日,“七夕节”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及爱情的向往。节日期间,情侣间互送礼物、一起美餐一顿不但能有效增进感情,还能带动经济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越昂贵的礼物、越高档的餐厅越能衡量感情深度。量力而行挑选一件实用却并不昂贵的礼物,用心烹制一顿美味可口的晚餐,让节日多一些“温度”,远比打着节日的幌子互相攀比,用冰冷的消费额衡量爱意更有意义。
再次,要尊重节日的文化价值。“穿针乞巧”“七夕斗女红”“吃巧果送巧食”……事实上,包括“七夕节”在内的传统节日内涵更加丰富,表达方式更为多样,年轻人应将注意力放在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本身,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才有可能走出消费至上的节日“迷途”。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