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观察丨“数字文明”到底是个什么文明?
乌镇是慢的,车,马,邮件都慢。一到乌镇,就仿佛进入了一段静谧的旧时光里,沿岸人家的烟火,旖旎波折的流水,被按了暂缓键。
但沉溺在这旧时光里的,只有如织游人,乌镇是不会停留在过去的,它在互联网近乎光速的世界里急速变革。
每年的深秋或初冬,世界的目光总是聚焦这里,在各国语言的碰撞里,人们谋划着、构建着更广阔更宏大的“数字文明”。
11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致贺信,“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走出一条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数字经济活力迸发、数字治理精准高效、数字文化繁荣发展、数字安全保障有力、数字合作互利共赢的全球数字发展道路,加快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当天下午,作为今年峰会的三个“永久举办地”特色活动之一,“长三角一体化数字文明共建研讨会”在互联网大会三号馆举行,从宏观经济、产业发展等多角度探讨数字文明新未来。
作为新晋热词,“数字文明”到底是个什么文明?它离我们还有多远?它将带来哪些巨大价值?长三角的数字文明一体化构建着力点又在哪里?面向“数字文明”,我们又该展现什么样的迎接姿态?
一、文明的4.0版
“数字文明”,拆开来看,首先是一种新“文明”的诞生。
“文明”一词,我国先秦的历史文献中就有涉及。《尚书·舜典》里记载“睿哲文明”,唐代孔颖达对《尚书》的疏解称:“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文明”是社会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文明就进入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人们在原始文明中进化了数百万年,在农耕文明中进化了几千年,在工业文明中进化了两百多年,以及现在正开启的数字文明,每一次新文明的诞生都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逻辑,每一次文明形态的重塑,都脱离不开技术的驱动。18世纪,蒸汽机的轰鸣声,拉开工业文明的序幕;上世纪40年代,计算机的问世,开启了信息技术的大门。而“数字文明”的础就是数字技术。
短短数十年,人类已然置身数字的海洋。
以大数据、数字化、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致贺信,“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由此可见,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数字技术都从量的积累迈向了质的飞跃,到了足以塑造一种人类新文明的高度和节点。
或许,我们可以试着参照工业文明的定义,给数字文明一个轮廓——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器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形态,而数字文明则是以数字化为重要标志、数字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状态。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工业文明的火车正缓缓驶向落日的余晖,而一张数字文明的“大网”正在无形中笼住每一个人。
二、全球视野下的数字文明
站在全球的视野下,数字文明正以“变局者”的姿态,给全世界带来巨变。
《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指出,2021年,全球47个国家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8.1万亿美元,同比名义增长15.6%,占GDP比重为45.0%。
可以看到,数字经济几乎占了全球经济的“半壁江山”。处在数字文明的开端,全球都在抢占风口。
那为什么数字文明要看中国?
“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
从1994年首次接入国际互联网开始,中国就在加速追赶数字的大浪潮。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从供给侧看,数字脉动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去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增至45.5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截至2021年底,我国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新兴技术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从需求侧来看,庞大的用户市场,也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效应,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网络直播、移动支付、电子政务等等,给全球带来了一系列广泛的创新。
2014年,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举办,而后永久落户。9年来,世界在变,乌镇在变。但不变的是,每年多国政要、国际组织代表、企业高管、网络精英和专家学者都不远千万里来到乌镇,激荡观点,寻求共识,推动互联网更好地造福人类。
可以说,在这场文明变革中,中国正在从“追随者”转变为“引领者”,并隐然触摸到了数字文明的脉搏。
如果缩小视野,数字文明为何要看长三角?
众所周知,长三角一直承担着创新开路先锋的重任。
特别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这片发展的热土,从产业集聚到协同创新,从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开创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局面。同时,加快努力数字化转型,建设以5G网络为基础的“数字长三角”,截至今年6月底,长三角已累计建成5G基站43万个,约占全国四分之一。长三角组织实施的“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项目1300余项。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三省一市将如何共建网络世界、共创数字未来,对于“数字中国”建设具有示范意义。
我们再将视野锁定在一个省,数字文明为何还要看浙江?
浙江是数字经济先发地。“数字浙江”这条路,浙江已经走了近20年。
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创造性地提出打造“数字浙江”。彼时的世界,互联网泡沫危机从美国席卷全球,整个互联网产业跌入历史最低谷。
眼前的“危”,蕴含着未来的“机”。“数字浙江”的发令枪鸣响了。
《数字浙江建设规划纲要(2003-2007年)》面世;杭州的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核心节点建成;连续举办七年的“春回燕归·浙籍IT精英峰会”;“数字浙江”被写入了“八八战略”……
此后,浙江历届省委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深入推进“数字浙江”建设,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建设全民共享、引领未来、彰显制度优势的数字文明。
三、数字文明如何作答四问?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场变局不限于一时一事、一国一域,而是深刻而宏阔的时代之变。”
一问。数字文明之于现实?是融合的、进化的。
当“工业文明”深度融合“数字”,进化出的就是“数智生产力”。成立仅1年多的乌镇实验室就是最生动的注解。截至目前,乌镇实验室科研团队总人数已达82人,硕博人才和高级职称研发人员占比超83%,强大的人才队伍加速推动技术成果从“实验室”向“车间”转化,为新材料产业构建起“最强智库”。
以“县域经济”起家的浙江,提出打造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升级版,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变革催生新的发展动能,全面建设数字经济强省。
二问。数字文明之于大众?是可知的、可感的。
其实任何文明,真正来到我们身边时,在未知的时间角落里都已经存在很久,直到关键场景触及到大众的普遍利益。
“浙有善育”“浙里优学”“浙派工匠”“浙里健康”“浙里长寿” “浙里安居”“浙有众扶”,一张张“数字”金名片犹如柴米油盐,浸润着普通人的生活,注入了共富因子……
三问。数字文明之于人类命运?是开放的、共享的。
拉伸历史的长焦镜头,世界互联网大会已开到了第九届。从“互联互通 共享共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到“发展数字经济 促进开放共享”“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再到今天的“共建网络世界 共创数字未来”。不同的主题,相同的愿景,中国始终为推动构建更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而中国对于数字文明有更深刻的理解与定义。中国式数字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文明的当代新形态,拥有悠长历史及深厚底蕴的古老文明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呈现出这片土地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秉性与特质,具有共享性、共治性和全人类正向性的鲜明特点。
“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中国式数字文明,为世界各国描绘了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发展前景。特别是,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人类需要以数字文明为桅,升起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之帆,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巨轮乘风破浪。
四问。数字文明之于未来?是流动的、发展的。
站在明天看今天。面向呼啸而来的数字文明,我们不可忽视还有许多没有消弭、暂时未能跨越的“数字鸿沟”,世界范围内数字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侵害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网络犯罪等时有发生,网络监听、网络攻击、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等成为全球公害。
在数字文明全面到来前,就要努力填平这一道道沟壑,在流动发展中,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以数字公平保障共同富裕,实现“文明共享”。
关于数字文明的明天,“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明天会使我们所有人大吃一惊”。但我们相信,有了更多的“数字中国”方案,有了更多的“数字长三角”先试先行,我们可以一路摸索、一路创新,才能更好地抢占未来的制高点。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