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一条非遗长街绘出乡村振兴好图景

发布时间:2022-12-07 11:20:00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初冬时节,山东省利津县盐窝镇南岭村的“老街长巷”进入旅游淡季。闲不下来的陈杰走家串户,忙着和“老街长巷”的商户商量怎样把非遗产品做得更美观、让销路更好。到今年12月,是利津县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陈杰驻村的第九个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对此,陈杰和同事们备感振奋。4年前,这些文旅人带着振兴乡村文化的使命而来,如今,他们精心打造的“老街长巷”已是远近闻名的非遗长街。林林总总的店铺里,23种非遗项目完全由南岭村村民原生态制作演绎,质朴的乡土文化得以“复活”,绘就出乡村振兴好图景。2022年,“老街长巷”入选全国“非遗旅游村寨”。

  乡村文化如何在繁荣发展的同时,让广大村民受益?这对南岭村来说是发展的现实需求;对一个县级文旅部门来说,更需要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和大胆创新。

  2018年,一项以乡村文化振兴为主题的调研在盐窝镇11个村展开,南岭村丰富的非遗项目首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这是一座有近600年历史的古老村庄,明清时期是有名的黄河古渡口,黄河文化、盐文化、移民文化和拓荒文化在此融合发展,可谓是见证黄河三角洲沧桑巨变的“活化石”。浓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南岭村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黄河号子、黄河口草秸画、南岭八阿碗、南岭子婚俗、当地传统游艺等,基本代表了黄河口地区的所有非遗类别。

  调研发现,这个1816人的村庄已渐趋“空心化”。随着时代发展,有些非遗项目因缺乏创新引导,濒临失传。

  为抢救这些珍贵的传统项目,促进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利津县文化和旅游局与盐窝镇政府商议,以文旅融合为出发点,打造南岭村“老街长巷”项目,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集中建设非遗戏曲演绎、非遗手工制作、民俗文化展演、乡土风情展示等项目,打造集休闲、游览、体验、购物于一体的乡土民情旅游目的地。

  2020年,“老街长巷”项目正式启动。尊重“老人、老手艺、老村”,充分倾听村民意见,成为利津县文化和旅游局的共识。该局下属单位县文化活动中心艺术创作室主任陈杰被选派为项目负责人,开始了驻村生涯。

  陈杰着手搜集整理村民手头的非遗项目,却遇到想象不到的困难。有几位大娘手工纳的千层底鞋结实耐用,每人都攒了几十双。陈杰建议拿出来卖,大娘们却连声拒绝:“送给你可以,还能拿来卖啊?”

  陈杰和村干部反复跟大娘们讲:“我们不是单纯搞旅游赚钱,是要让咱的手艺被更多人知道。”最终大娘们同意以50元一双的价格卖给村里,村里再以“零差价”卖给游客。

  建设过程中,利津县文化和旅游局坚持“微改造”理念,避免大拆大建,所有材料均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譬如老街的铺砖由不少村民旧屋的砖块拼成,沿街店铺则全部由闲置民房改造而成。

  “我们希望在设计中还原本村、本乡、本土风貌,让村民从非遗自信中逐步收获生活自信。”“老街长巷”总设计师巴沾茗说。

  “老街长巷”一期工程于2020年顺利完成,尽管一期工程仅600米长,却十分火爆,每逢节假日,游览人群络绎不绝。渐渐地,利津县文化和旅游局将这里推选为东营市非遗文化大集承办地。每周末,全市85种非遗项目在这条长街进行展示。

  这给了大家足够的信心。2022年年初,“老街长巷”二期工程开幕,陈杰由此开始第二阶段驻村生涯。按计划,二期工程将新建1200米长街,更多本村非遗项目将入驻。

  如何更好地将乡村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大局?结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老街长巷”二期工程实施过程中,利津县文化和旅游局尝试实施非遗项目“三档差异化推进”工程,提高非遗保护针对性。

  对濒临失传的项目,实施创造条件、价值引领的方法进行抢救性保护。南岭村的市级非遗项目“老扬琴”已有300余年历史,却面临无人传承的窘境。为此,南岭村特地成立“老扬琴”剧团,在“老街长巷”搭建老戏台,几乎每天都有演出场次。

  该剧团被列入全县“文化下乡”展演单位,成员增至50人。这些天,剧团正紧张筹备讲述南岭村新变化的剧目。在剧团团长、“老扬琴”第四代传承人赵运泉看来,“‘老街长巷’是真正的亲民项目,这些传承人也在掌声和鼓励中找到自身价值”。

  经过两年建设,如今的“老街长巷”已走出南岭村。利津县文化和旅游局专门设置黄河文化研学课程,把“老街长巷”纳入全域旅游大盘子,注重地方特色打造和黄河文化融入,“到老街长巷寻找记忆”深入人心,目前,已举办黄河文化研学游68期,受益学生6000余人。

  受益最多的是南岭村村民。该村村支书陈昭荣算过一笔账,“老街长巷”项目已带动全村150多名村民就业,这些村民平均每人增收6000元左右。

  村民董彩霞从15岁起开始织布,靠一台祖传的老织布机起家,如今她已拥有20台织布机,主营手工老粗布。这两年,她在村里带出了20多个徒弟,平均每人每月增收3000元。“现在乡亲们不需要再出远门了,家门口就有活儿干,‘老街长巷’是真正为老百姓谋福利的好事。”董彩霞说。可喜的是,一些年轻的村民也陆续返乡加入非遗创业大军。

  “我们搭建综合平台,让非遗传承融入时代背景,根植原生土壤,激发内生活力,实现活态可持续传承的同时,为黄河文化研究提供支撑,助力文旅融合,服务乡村振兴,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非遗力量。”利津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赵炳兰说。

  南岭村更多变化,陈杰看在眼里,并打算在“老街长巷”二期工程中建几个直播间,让村民学会为自己“带货”。

  晚饭后,他喜欢踱步到村头的黄河边,看夕阳中芦苇摇曳,品不远处悠扬顿挫的老腔。“非遗传承生长于乡村,通过努力,再让它反哺乡村,这是我们基层文旅工作者的愿景。”陈杰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