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文化引领,乡村产业振兴大有可为

发布时间:2023-01-17 15:24:00来源: 光明网

  本报记者 李 琤

  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要全面推进“五个振兴”,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

  去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把“文化引领、产业带动”“农民主体、多方参与”“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特色发展”作为基本原则,并提出到2025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乡村文化业态丰富发展,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乡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显著,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发展乡村产业,最重要的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乡村资源、产业基础、人文历史等优势为依托,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的乡村产业。不少省区市也明确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提出了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建立会聚各方人才的有效机制、加强项目建设和金融支持、统筹规划发展和资源保护利用四方面政策举措,不少地区充分发挥县域统筹规划、资源配置作用,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示范做法。

  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与转化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基础。文化能否赋能乡村振兴,首先在于文化能否得以呈现、转化和传承。在浙江江山,大陈村巧用一首村歌带动整个乡村富起来。歌曲《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围绕大陈村孝文化故事“大陈面”创作,不仅成为村民关系的桥梁和纽带,还延伸出微电影、婺剧、越剧、舞台剧、音乐剧等多种版本,让大陈村的品牌文化得以进一步推广。村歌还助推了“大陈面”品牌产业的开发。如今,大陈村的大陈面年产2000吨,产值800万元。得益于村歌的品牌效应,大陈村各项产业陆续振兴,游客慕名而来的同时,吸引了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回乡创业。在浙江乡村,大陈村是“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的一个缩影,这样的蝶变还在各地不断发生。为了更好地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浙江实施“万户农家旅游致富计划”,指导农村集体经济有效整合闲置宅基地、空置房产、山林农田等资源,盘活乡村存量资产,充分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连片规划引入社会资本,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休闲、生态旅游、绿色康养、文化创意等兴业富民多元业态。

  特色项目的打造与升级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点。近几年,山东省各地以传统工艺振兴为契机,培育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开发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推动齐鲁民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在山东沂蒙老区临沂市,以非遗手工艺加工为依托,开展技术传授和技艺培训,带动乡村开拓创业就业的新路子。当地在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聘请26名手工技艺精湛的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为工艺导师,并将其所在的企业、制作室作为示范场所,命名为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传承实训基地,统一挂牌,鼓励非遗传承人、手工艺师带徒传艺,每培训一名学员并学成相关技艺,给予500元补助。潍坊市坚持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在尊重和激发“守艺人”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基础上,兼顾传承和创新。通过梳理整合非遗、传统手工艺资源,将其与当地经济、文化等生产要素有机整合,着力构建“研发—设计—制造—营销”的整体优化路径,优化文化生态、生产环境,推动非遗以“手造”的崭新面貌出村、破圈、进城、走向世界。

  体制机制的突破与创新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意味着文化产业要从粗放的发展模式向高层次精细化的发展方式转换,而制度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在河南,光山县作为“文产特派员”制度试点首倡地,目前已成功挂牌“文产特派员之家”及“河南乡创赋能中心光山基地”,颁布并实施了《光山县域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方案》,共对接了30个文化产业特派员项目,其中7个项目已落地签约,围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建设县域共同富裕单元、打造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推动乡创品牌和优质资源聚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和行业号召力,越来越多的优势资源和人才正在源源不断向光山集聚。

  此外,振兴乡村还要充分挖掘、激活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大文化要素整合与产业耦合力度,以此提升乡村人文价值,增强乡村审美韵味,建构独具特色的主题形象。江苏乡村根据区位特征和生态资源,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一村一策、以点带面,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同时,各地在精准把握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新特征,推进乡村旅游从“旅游+”向“+旅游”转变,培育乡村旅游非遗研学、体育康养、自驾车露营等新型业态,形成了集乡村微旅行、缓度假、轻奢露营、红色旅游等于一体的现代化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通过特色田园乡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宜居村、民宿村和田园综合体“五村共建”,形成了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文化是根本,要深刻理解乡村的文化血脉,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产业是载体。如何把乡村手艺人的“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把生动的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产品进而形成产业,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的价值,搭上乡村旅游发展的快车,以文化产业发展带动乡村与世界联结起来,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塑造乡村文明新风尚,让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富起来,实现的路径还有待开创,需要多方力量的广泛参与,从科技、信息、创意、市场、金融等环节解决产业发展难题。

  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和支持,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以重点产业项目为载体,促进更多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形成农民主体、企业推动和人才会聚的合力,做强产业发展大文章。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