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瞰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座城,崛起产业合作新高地
“开春以来,订单量不断,生产已排到10月份,感觉快忙不过来了,今年的收入估计能增加30%以上。”在天津市武清区的交控技术装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总经理陆启进兴奋地说。
车间内,几十台智能设备高效运转,经过贴装、焊接、检测等30多道全自动工序后,一块块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电路板从生产线上鱼贯而出,等待发往全国各地。
2020年,这家总部位于北京的企业落户武清京津产业新城的重要区域,当初擘画的研发在北京、产业化在天津的发展蓝图正逐步实现,经营成本下降了30%,年产值达5亿元。“我们在武清又启动了新的研发平台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陆启进说。
九年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幕开启,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
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用好京津两个超大城市双向资源,天津武清按照“一核、多点、全域”的新格局建设京津产业新城。
“一核,即位于武清城区西北部的京津产业新城核心区;多点,即武清开发区等六个产业园区;全域,即带动武清全域发展,着力打造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新平台、高端产业集聚新高地、京津科技人才创新城。”天津市武清区委副书记、区长许颖悟描绘了“新城”的图景。
栽下梧桐树,如何引得凤凰来?为吸引北京外溢优质产业落户京津产业新城,当地党委、政府没少想办法。
“我们以央企、国企二三级总部为重点突破,以智能科技、生物医药、大数据等重点产业为主攻方向,‘走出去’‘请进来’开展产业链招商。”天津市武清区合作交流办副主任傅立说。
好点子闯出新路子。铁科院、交控科技等北京的企业陆续在武清落户,同时带动数百家配套企业集聚,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实现了“从0到1”“从1到N”的飞跃。
“搭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快车,武清区智能轨道交通产业链迅速完善,今年的产值预计可达30亿元,同比增长1.5倍。”天津武清经济技术开发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闫文杰感慨道。
智能轨道交通产业只是一个缩影。在京津产业新城的另一园区高村科技创新园,大数据产业同样经历着从无到有的变迁,成为京津产业新城“多点”布局的重要一环。
园区内,中国电信京津冀大数据智能算力中心于3年前开工,目前土建工程建设进度已过半,中国联通京津冀数字科技产业园也已开工。
“我们引进了大批互联网、金融等企业,打造了京津冀热数据就地发生、就地加工、就地应用的高等级算力底座。”中国电信天津公司智能算力中心副总经理张鹏说。
“园区到北京骨干网络节点路由距离小于50公里,时延小于1毫秒,距离优势是吸引北京企业落户的重要原因。”天津武清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村科技创新园有限公司总经理杜瀛涛说,园区在建项目完工后,数据中心、算力中心机架规模将达10万架,真正成为京津冀的“数据大脑”。
“近五年武清累计引进北京项目2583个、总投资711.9亿元。其中,2022年大数据产业累计投资超过115亿元,有效带动全域产业发展。”武清区发改委副主任董伟说。
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京津产业新城充分运用北京优质创新创业要素资源,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打造协同创新高地。
走进天津大学(武清)前沿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实验室,多通道发酵罐内,搅拌桨快速旋转,酿酒酵母细胞工厂正在源源不断生产番茄红素,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醇香的味道。
这一看似并不起眼的装置是合成生物学领域产学研一体化的典型创新成果。
“目前,番茄红素的市场价每公斤过万元,尤其是天然提取的番茄红素价格甚至达到每公斤数万元,我们的研究成果可实现番茄红素低成本绿色合成,已完成10吨级的工业中试规模,将形成百亿级的产值。”天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姚明东自豪地说。
“武清以创新驱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通过资金扶持和需求对接,鼓励企业与京津冀高校院所创新合作。”武清区科技局副局长边晓菲说。
搭建人才智库、共享实验室,整合供应链、创新链平台,鼓励区内企业与京津冀高校院所创新合作,包括天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在内的一批创新型企业和高校院所申请入驻京津产业新城核心区。
“在京津产业新城建设中,武清将用好京津冀科研资源和创新创业要素资源,努力探索‘一个大院大所或名校服务带动引领一条产业链’的可行路径,同时吸引各类创新人才在这里加速汇聚。”许颖悟说。
42岁的克伦斯(天津)轨道交通技术有限公司财务经理万慧林,是武清区首批自主认定的B类人才。“通过‘海河英才’政策,我们全家在天津落了户;通过武清人才政策,2个孩子都上了心仪的学校,再也没了后顾之忧。”谈起现在的生活,万慧林感到很满足。
近年来,武清区推出了打破行政主导、唯学历、唯职称、唯帽子的人才评价方式,谁是人才由企业说了算,每年支持100家企业自主认定1000名A、B、C类人才,享受相应政策支持。
政策实施两年来,武清区累计支持企业自主认定A类人才99人,B类人才348人,C类人才1174人,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2021年《天津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也显示,武清区常住人口达115.1万人,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20.2万人。
“增加的人口中,超60%来自北京,产业人口达7万人。”武清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白秋实说,这一切得益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
承接优质项目、搭建创新平台、优化营商环境……截至目前,京津产业新城已形成以生物制造和智能科技“双高引领”,装备制造、汽车及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五大新兴支柱产业和地毯、自行车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为主的产业布局。一座高端产业集聚、科技人才汇聚、生态宜居美丽的“新城”正呼之欲出。
去年年末,天津提出“十项行动”,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方向和路径,其中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是重要一项。
“我们将统筹京津产业新城、大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以高端时尚消费和车文化体验为主题的‘新商圈’规划建设,持续深化交通、产业、生态、人才、公共服务等方面协同合作,努力构建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良好环境,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全力做好协同发展大文章。”天津市武清区委书记刘惠说。
策划:丁锡国
监制:常爱玲、钟昊熹、王建华、刘元旭
统筹:于卫亚、程瑛、邵香云、曹晓轩
记者:邵香云、曹晓轩、王宁、王晖
遥感与数据支持:曾迎迎、谷宁、郭超、王宇
海报制作:方金洋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华社天津分社联合出品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