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信仰教育 探索理实结合教育模式
哈尔滨工业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思政教育政策,大力开展各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并结合百年党史,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贯穿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构建出理实结合的特色信仰教育模式。哈尔滨工业大学结合多年育人经验,在信仰教育基础上增加社会实践指导、产学研融合等教学新路径,带领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实践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自身价值,实现个人理想。
与时俱进 丰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载体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我国综合型人才培养基地,1920年建校,1954年成为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六所高校之一,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当中,1999年入选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学校始终秉持“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紧跟时代发展趋势,立足理论研究、实践教学、科研活动等方面,深度探究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开展方式,切实开展多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活动。
网络时代背景下,社交网络平台逐渐成为学生交流生活感悟、抒发个人想法的重要渠道之一,互联网平台与第二课堂教育也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载体,与依托课堂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相得益彰。学校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一直坚持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在校内营造良好的信仰教育活动氛围,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多样化载体。依托悠久的建校历史与深厚的教育资源,学校长期借助网络平台和线下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内容,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理想信念塑造方面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2023年3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周玉教授在学校一校区活动中心开展了以“材料与人类文明”为主题的讲座,共有270余名学生现场聆听了讲座。这场讲座由“哈工大课堂”与哈工大官方视频号、哈工大官方抖音号、哈工大官方B站、哈工大招生办官方视频号、哈工大招生办官方抖音号等平台同步进行线上直播,30余万网友在线观看。讲座以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导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中积极思考、克服困难,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为推动国家社会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协同育人 优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环境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教育内容中的关键部分。学校通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着力坚定学生社会主义信念,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逐步提升学生在生活中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行动力,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在育人实践中,学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活动。2023年3月5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在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组织校青协志愿者到马家沟小学开展讲述“雷锋精神”的教育活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成效显著。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环境构建中,学校积极发挥校内不同主体的作用,于2023年3月21日承办了哈尔滨市年轻干部“七种能力”专题培训班。此次培训班共开办5期,设置7个专题,针对年轻干部的培养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学校汲取此次培训精神,大力加强校内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并在2023年春季党建工作领导会议中要求全校各级党组织提高自身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并增强行动自觉,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专业的管理与教师队伍。在校内活动的组织上,学校还邀请“当代雷锋”郭明义来校作了题为《学习雷锋,践行使命,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报告,以座谈会的形式与校内志愿服务组织的学生代表交流。
教研培训 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能力素养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通常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方式展开,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学校鼓励教师坚持提升自我,积极参与校内组织的教师教研培训活动,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势,提升教学水平和活动组织管理能力。2022年10月20日,校党委书记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导思政教师集体备课,就如何讲好、讲通、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针对性指导,切实推进党的理论成果进教案、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提升思政教师对理论的理解与贯彻程度。学校多管齐下,以系统全面的学习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落实落地。2022年以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多次组织一线教师以线上和线下备课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教学研究,切实提升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与教学素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培训研讨机制,深化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的理解,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人才储备。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践中立足本校实际,主动探究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可行路径,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教师培训以及多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在各项教学与实践活动中的主动性。未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将继续发挥优势与特色,探究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多元化实现路径,引导学生学习与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树立社会主义信仰和远大理想。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