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为青年讲好鲜活可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发布时间:2023-05-23 17:16:00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它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建立在万千中国人民的生活智慧与建设实践之上,未来还要依靠亿万青年继续丰富和开拓。

  _______________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提出的重大新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他还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创造的新文明形态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意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过程对于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意义,指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过程中,以中国式现代化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过程中,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探索过程中,确定工作基调的探索过程中,围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丰富和发展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两段论述概括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逻辑、基本特征和核心要义,讲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贡献。向新时代青年讲好其中的丰富内涵,是第二个百年征程上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新时代青年是2035年及2050年两个伟大愿景的建设者与见证者,也是新征程上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最中坚力量。为新一代青年讲好鲜活可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能够激发新一代青年对美好未来的展望和追求,鼓励他们继续在各行各业肩负使命担当,丰富发展全人类共同幸福、和谐、繁荣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新”之源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底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天人合一”……这些灿烂的思想遗产为人民群众如何在现代社会的新条件下与亲友相处、与社会大环境相处、与自然相处提供了生存智慧。近年来,这些思想遗产与百姓生活越来越近,各省各地都出现了好看好玩的“双创”实践,用创新创意激活文史资源、山水文脉和民风民俗,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带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活用这些鲜活有趣的文化实践,更能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提供源头活水,讲好如何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和挑战,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人类现代文明的精神滋养的意义所在。

  用各行各业的创新创造,讲好“新”之实践

  人类文明新形态并非凭空而降,而是中国人民在各行各业合力建造美好生活的价值凝聚。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各行各业创造出中国制造、铁路交通、共享经济、信息通信等一张张“中国名片”,形成了经济富足、积极友善、惠及人民、和谐有序、绿色低碳的价值理念。行业创新改写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共同绘就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图景。青年们大多知道自己专业领域的成就,但对这些成就与文明形态之间的关系往往一知半解,教师应从青年了解的专业成就出发,讲好行业创新作为文明形态实践基础的重要作用,以此激励青年在专业创造的新征程上继续发扬新时代文明风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全民共享、全民参与、全民同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

  用全球范围的风险挑战,讲好“新”之超越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超越性,最终要站在全人类文明共同发展的高度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中国独有的成就,而是属于全人类共享的果实。这种广泛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类文明需要依靠全世界的积极努力。眼下,全球大范围地面临着经济危机、地缘政治、生态危机等风险和挑战。这些风险和挑战非一国之力能解决,而是需要世界各国的合作。在这一点上,中国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和探索的确对世界多样性文明共存互鉴提供了启示意义。中国在许多领域的行为和理念都体现了对和平、交流、互鉴的追求,如积极推进多国文化交流,如促成伊沙复交,如与各国携手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中欧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等,超越了“文明冲突论”“文明对抗论”,更超越了将西方价值体系强加于世界各国的“普世价值论”。这些实例可以回应青年对世界局势的观察,帮助青年看世界浪潮、立鸿鹄之志,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部队,做中国与全球同发展、共创新的重要力量。

  前述“三讲好”是用唯物史观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分析和认识,也是当代青年的学习、生活与这一理论概念的有机融合。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它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建立在万千中国人民的生活智慧与建设实践之上,未来还要依靠亿万青年继续丰富和开拓。引导青年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激发新时代青年蕴藏在心底的勇于担当的巨大潜力,激励新时代青年在不确定的时代变局中抓住确定的主观能动性,鼓舞青年做出更多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开拓创新。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清华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组教师)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