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张程:明清宫殿紫禁城,藏着哪些中国史?
【解说】从象征中华文明初啼的红山大玉龙,到见证汉藏交好的《步辇图》,再到中西合璧的铜镀金写字人钟……故宫文物不仅辉映明清气象,更管窥中华上下五千年。
【解说】跳出明清看故宫,所见几何?又如何见证东西文明相知相会?文化学者张程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指出,故宫虽是明清两代皇家宫殿群,但它更生长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肥沃土壤。
【同期】文化学者 张程
故宫是现在现存的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建筑群,也是现在世界上保存至今的面积最大的古代皇宫建筑群。现在有很多人说故宫之美,然后有很多去故宫“网红”景点打卡,其实他看中的是故宫背后,它是一个凝聚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它是中国古代那个器物文明的一个很重要的闪光点。珍藏在故宫里的那些文物,它不仅仅是明清两代四五百年的文物,它还包括了从先秦一直到近代那么多的上下五千年的珍贵文物,故宫现在是收藏了186万多件文物,这186万多件文物当中珍贵文物的比例非常高,高达90%。在国内的博物馆排行当中,故宫是收藏珍贵文物数量和比例最高的。这个器物它不单单的是一个物质,它里面是蕴含了中国人很多的思想观念,蕴含了中国人美好的期待,也蕴含了创作者他自己的喜怒哀乐。
【解说】从康熙帝批准西方传教士进入清宫造办处玻璃厂,到马戛尔尼进献给乾隆皇帝西洋机械钟表,在张程看来,故宫的丰厚内涵和现代意义中有一层就是文明的交流互鉴。
【同期】文化学者 张程
钟表馆里面有很多的文物,其实都是典型的造办处根据西方西洋钟表的样子,自己来进行改造的。现在在钟表馆里看到的有一个“网红”的打卡的文物,就是一个穿着西欧的绅士贵族服装的这么一个小人偶,很典型的就是中西结合的。在马戛尔尼之前,其实就有很多西洋人已经进入了紫禁城,内务府造办处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西洋工匠,这些西洋工匠不仅是造办了钟表,他们也造办了天文仪器,然后也制造了很多西洋的近代武器。
【解说】正所谓器以载道,文物之“道”常与特定历史时期政治气象、文化风俗等相关联。张程认为,在当代通过文物讲好中国故事,要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文物背后的故事。
【同期】文化学者 张程
每一件文物,它不单单是一个器物,它也是我们思想观念和我们背后的民族文化的这么一个载体。所以你讲这个文物,你不单单要讲这个文物的材质,讲它的尺寸,讲它的光泽,还要讲这个工匠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怎么塑造了这个工匠的喜怒哀乐,怎么把这个思想文化灌输到这个工匠的头脑里,进而呈现在这个文物上面。第二个我觉得还得要采取喜闻乐见的这么一种形式。不能只有图片,只有文字,你完全可以加个二维码,可以把它导向一些新媒体端的,全媒体端。甚至现在的印刷工艺已经很精美了,这个图书也可以做成异装书,也可以做成一些机关,更形象的、更全面的、更让人能够接受的这个形式,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文物背后的故事。
【解说】透过故宫看中国历史,张程指出借助故宫文物,确能窥见中华民族的若干特质,像是故宫部分绘画藏品中从西域传来的石榴,中国人不仅欣然接受,且赋予了它新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了中华文明的韧性和对外的开放与包容。
【同期】文化学者 张程
我觉得故宫所折射出来的,中华文明的韧性和对外的开放和包容。就比如说典型的石榴籽,我们中华文化里面都觉得石榴籽象征的是一种多子多孙,子孙繁衍,到明朝和清朝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有很多画像,在那里画石榴。但大家要知道石榴并不是中国的水果,从西域传过来的,但是传过来以后,我们中国人不仅欣然接受了,而且用我们的理解赋予了它一个新的文化内涵。我们会发现在故宫里面有很多画像,《乾隆皇帝大阅图》《紫光阁功臣图》你都会发现带有西方油画的技法,但是又没有脱离中国水墨画那个大的框架,我们就能够很明确发现故宫的文物藏品,体现出来的中华文化的韧性和包容。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