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破除性别刻板心理,促进家庭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3-09-12 14:44:00来源: 中国妇女报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性别平等是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基石。但在家庭生活和亲密关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传统观念、心理或行为习惯,无形和无意中仍然在妨碍着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平等。拿男女两性对“家”的感觉为例,家多是女人关注的重点;而男人的关注点通常更偏向公共空间,呈向外拓展的趋势。这种对家庭的认知体现出来的性别差异势必造成心理落差,容易带来家庭关系的矛盾。问题的关键是,当人们先入为主地接受这些传统性别观念时,会以为是由于男女有别天性使然。其实大不然也。

  社会性别理论揭示:性别角色就是“附加于男人女人不同的社会地位的期待行为的总和”。它并不是由生理差异决定的,而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养成的。身为男人就得像“男性”——强壮、优势、主动性、理智、责任心,成为养家糊口、发号施令的家长和领导者;身为女人就应该成为“女性”——温柔、被动、浪漫、奉献、有依赖性、善解人意,成为好的服从者和孩子的养护者,最终定格为貌似互补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角色分工体系,架构起涉及天性—气质—角色分工—性资源—社会地位等男女二分、两两相对实则男尊女卑的一整套不平等的社会性别制度。

  当代性别角色的双重标准

  在当代中国社会,对男女的教养和塑造逐渐变得更多元开放,但在人们心里,传统性别观念和性别角色规范有时还是单一甚至僵化的,这就容易形成人们头脑层面的平等认知和潜意识心理行为模式之间的落差和冲突而不自知,在一些层面体现出“双重标准”的矛盾:

  一方面,在学业志向上,学校和家庭教育都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男女性别差异不大,平等观念深入人心;但另一方面在气质化培养上,依然表现出传统意识。同时,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助长了年轻一代的自我中心和依赖心理,以至于独立与依赖、平等与主导等双重标准并存在人们内心,尤其容易表现在婚姻角色期待上:

  例如,无论读了多少书,事业上多么平等优秀,一到婚姻家庭,女人还是要以相夫教子为主,或者即使依旧工作,也会降低成就动机,为家庭牺牲事业,或者以事业为辅,认同男人养家才天经地义;已经能够在外独当一面,却又顽固坚称自己天生柔弱,依靠男人理所应当。在这样的认知中,男人的心理更容易失衡:认为女人是自私的,既要平等强势的权利又以弱者的名义逃避养家责任。但当男性愤愤不平时,其实他们也不可避免掉入双重标准的陷阱:既反感要求男人单挑养家大梁、必须提供房子车子彩礼等性别文化陋习,爱慕独立能干的女性,希望女性参与养家,却又私心要她最好能乖乖顺从自己;即使已具备温柔体贴的能力却以“照顾人做家务是妻子分内事”来衡量妻子是否称职或以此逃避参与家务,或做了家务又心怀委屈等矛盾心理。

  常见性别刻板心理和角色期待

  有关当代人婚姻角色期待中的标准问题,影视剧中有大量的例证。曾经大火的电影“前任”系列的最新一集《前任4:英年早婚》将在9月登陆院线。而曾创下国内言情喜剧片最高票房纪录的《前任3》中,电影开场时一段将近3分钟的男女声旁白就十分典型地表现了性别角色的双重标准问题。

  男声旁白首先表达的是当代社会男性感受到的压力:感慨女人做家庭主妇就会被认为是“德淑贤”,而男人做家庭主夫就会被讽“小白脸”,说明男主看到了男女二分对立的性别角色规范对男人造成的“不平等”,而且质疑吵架一定要男人道歉哄的刻板性别套路,显示出男主对性别平等的诉求,但紧接着说“女人是男人争夺的资源”“大部分的爱情掌握在少数拥有面包的男人手中”,这暴露出男主认同男强女弱物化女性的男权底层逻辑,而且从他对男人在外面工作如战场打拼,回到家对热汤和温柔的需要,也可以看出其认同的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婚姻角色期待。其感受到的不平等显然不是来自女性的压迫,而应该是来自男人们被教化认同的性别角色刻板规范。但大部分男人并不自知这个压迫源,反而以为是女人的要求造成了他们的压力。

  而在女人这边,女主是都市白领,有自己的事业,显露出一定的性别平等意识,但一涉及婚恋就说女人的青春易逝,只能用那么短最好年华来选相伴一生的男人,因而有如赌博般冒险,可见女主其实也认同了女人是婚恋市场的待估品,这样刻板的女性角色期待,已掉入物化女性的圈套,因而会特别焦虑,遮蔽了女性自我的独立价值和社会价值,陷入被挑选的弱者下风。

  以上通过对男女两个视角的分析让我们警醒:只要男强女弱的传统婚姻角色期待还存在,那么婚姻就会遭遇矛盾和冲突。男女无意识的双重标准的结果就是男人感叹太累女人抱怨太苦,两性被隔在金星和火星之间,找不到沟通的桥梁,积郁出越来越浓的性别对立戾气在网络上飘荡,影响社会安定。

  破除性别刻板心理的可能路径

  如何寻找到破除性别刻板心理之道,应该成为推动现代家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议题。

  首先,应彻底放弃“男强女弱”的观念,树立真正的平等意识,避免带着性别标签去培养孩子。如将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等被称作“女性化”的气质和坚强、理性、担当等所谓“男性化”气质共同作为人类的优秀品德,渗透在男孩和女孩的培养中;另外,父母可以从小引导男孩女孩参与家务劳动,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样才有可能打破并超越男女二分对立的性别角色,培育相对丰满完整的人格。

  其次,亲密关系教育和婚前辅导十分必要。应打破传统婚姻角色期待,重塑家庭角色分工可以灵活互换的平等理念,无所谓谁强谁弱,赚钱养家和操持家务都可以男女共同分担,而不涉及性别角色的评判,重要的是,双方的才情抱负都能施展。

  再次,男女两性应不惧冲突,真实表达,非暴力沟通。世上从来没有完美关系,冲突也是改善关系的契机。当冲突发生时,要真实表达受伤感,而不是攻击责难、逃避回避或隐忍道歉。女性要放下防御式考验试探以及生闷气不吃饭等自伤模式,正面袒露对爱和体贴的需要;男性学习柔性表达,以正向欣赏的眼光看待伴侣和孩子。

  最后,男女两性应觉察自我,不被情绪带走,以问题为中心,理性有爱地沟通,促使关系成长。理解自我和对方的刻板心理和习惯模式背后的真实需要,跳出受害者心态,看到对方的行为许多时候只是被文化教养塑造的结果,而非刻意针对,由此可以做到先不生气,然后想办法有效沟通,用行动作出回应和改变。

  (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姜云飞)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