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靶向”支持文化产业重振
今年以来,文化市场复苏“肉眼可见”。《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访北京地区不同类型文化企业了解到,在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等部门推动下,银行等金融机构持续的融资支持为文化企业向好发展提供不小助力,也为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及时雨”解燃眉之急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聚集了诸多文化企业。近年来,在金融管理部门引导下,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全市文化产业贷款余额超1600亿元,有贷户数同比增长21.6%,1-6月银行累计投放资金727亿元,同比增长10.2%。
“在我们最需要资金开拓业务的时候,多亏了银行。”中文在线集团副总经理杨锐志感慨。
中文在线是国内最大的正版数字内容提供商之一,有数字内容资源550多万种,合作版权机构600余家,签约知名作家、畅销书作者2000余位,拥有丰富的文学数字化产品矩阵。
“文学IP衍生市场空间广阔。2021年第三季度,我们判断网络文学改编的小程序短剧可能迎来风口,想迅速入局,但按照出版行业规律,一般四季度卖的版权回款大,三季度是资金紧张的时候。”杨锐志说,华夏银行北京分行“雪中送炭”,克服企业短期亏损、异地房产抵押登记等困难,第一时间组建专业团队“点对点”服务,“我们因此获得了小程序短剧蓝海市场的先发优势”。
华夏银行北京分行营销总监张黎对记者说,自2021年与中文在线建立合作以来,华夏银行累计向其提供融资支持1.83亿元,今年预计将对其子公司的贷款支持由1000万元提高至2000万元。张黎表示,华夏银行北京分行对文化企业十分关注,有专业团队调研相关企业投资、经营等状况,也依托其实现对生态圈客户的金融服务。
专业团队服务“更精准”
电影院内人头攒动,精品佳作轮番上映……刚刚结束的暑期档,国内电影市场异常火爆。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8月31日17时,暑期档总票房达205.85亿元,总观影人次达5.04亿,刷新中国影史暑期档票房及观影人次纪录。
“今年以来影视行业快速复苏。我们参与宣发的《满江红》《八角笼中》《封神第一部》等电影,票房都很好。马上要上映的《鹦鹉杀》由周冬雨和章宇领衔主演,反诈防骗主题预计也会引发关注。”北京无限自在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周维说。
公开资料显示,无限自在主营业务为影视节目、网络自制剧和节目娱乐营销策划服务。周维表示,影视营销领域竞争激烈,对企业资金链要求很高,“谁在资金方面有优势,谁就可能在业务竞争中占得先机”。
“今年3月,我们通过‘领航e贷’线上产品为无限自在授信,一天之内就在线完成一笔270万元的纯信用贷款审批。后来,得知企业仍有资金需求,又量身打造综合化融资方案,助力其发展。”北京银行国家文创实验区支行负责人说。
上述负责人介绍,北京银行国家文创实验区支行一直深耕文化产业,配有专业团队,推出了一批专属金融产品和文化金融服务,满足文化企业金融需求。
探路“版权质押”增信
9月,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繁星戏剧村里,小剧场话剧《说走就走的旅行》正在上演,今年,这部剧迎来自2013年10月首演以来的第十个年头。
“《说走就走的旅行》是我们一部当家剧,之前已经演出20轮,这轮演出依然很受欢迎。”北京天艺同歌国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樊星对记者说,包括《说走就走的旅行》在内,今年以来,繁星戏剧村演出数量逐渐恢复,演出场次已接近千场。
“演出市场回暖,加上新项目推进,我们整体资金需求较大。”樊星说。记者了解到,今年4月,北京银行总行牵头,协同分行、支行多次到企业调研,梳理经营情况和未来项目进度,将三部话剧版权质押作为增信措施,最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审批及放款。
“繁星戏剧村‘场制合一’的体制意味着其不仅有自己的经营场地,而且拥有大量原创IP,这些都能带来持续现金流。”北京银行前门文创支行业务人员表示,评估文化企业,北京银行不拘泥于传统的基于固定资产评估的模式,而更看重企业基于版权进行孵化、运营的能力。版权质押作为一种增信措施,体现了银行对繁星戏剧村原创能力的价值认可。
实际上,不少金融机构已经在积极探索将版权质押作为增信措施,为轻资产文化企业融资。不过,这一模式目前还存在难点。“一是对不同类型的版权价值评估认定,十分复杂和专业,难以标准量化;二是版权交易市场尚不完善,银行在处置上存在难点。”北京银行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有关部门也正在推进“版权质押”相关工作。“我们不断推动辖内银行用好用足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特别是‘京文融’‘京文通’等专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货币政策工具,并加强与文化产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民营和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的政策联动、政策串联,更大程度激励商业银行为文化企业提供包括版权质押贷款在内的专业、特色、灵活的文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货币信贷管理处副处长张丹表示。(记者 张莫 实习记者 陈涵旸)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