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新助力 播种新希望 希望工程亮相中国慈展会
9月15日,第十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以下简称“慈展会”)开幕式首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展厅,一对老夫妇特意来到希望工程展区,为希望工程捐款;一位民营企业家,为希望工程“1+1”助学项目捐款60万元……
满满科技范儿,希望工程焕然一新
在中国青基会展台,一系列科技范儿的互动活动吸引现场观众驻足。科普教育VR体验中,青少年戴上VR眼镜,通过VR真实模拟火灾、地震等场景,了解如何应对灾害,学会自救。
迈入新时代的希望工程的实施范围不仅是青少年救助和资助,还有素质提升。“小平科技实验室”被搬到了慈展会现场,通过两部操作台实现赛车对弈,激发青少年对编程和科技的兴趣。
2004年,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他的亲属根据其遗愿,捐献出他生前的全部稿费,在共青团中央设立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2014年,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落户中国青基会,用于广泛实施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
2020年,中国青基会开始实施“小平科技实验室”项目,旨在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的科学热情,提升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推动建设公益性青少年科技创新服务场所。
歌声点亮新希望,新时代希望工程主题宣传曲发布
9月15日,新时代希望工程主题宣传曲《大眼睛》正式发布上线。全国政协委员、策划人、歌曲词作者王平久表示,希望这首歌曲通过传唱的方式让更多人关注希望工程。
《大眼睛》上线后,迅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微博平台,#希望工程新歌大眼睛发布#等话题词登上微博热搜,网友纷纷评论,“用爱播种希望的种子”“一起用歌声点亮希望”……
1989年10月,共青团中央发起、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实施希望工程。30多年来,有4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通过题词、致信、捐款等方式关心和支持希望工程发展。
2019年,在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寄语,充分肯定了希望工程取得的显著成绩、发挥的重要作用、展现的社会价值,深刻指明了希望工程在新时代的前进方向。
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共建新时代希望工程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党委书记、理事长郭美荐在“希望@未来”新时代希望工程研讨会上表示,聚焦新时代青少年在素养提升、实践锻炼、美育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新需求,中国青基会创新推出了特色希望小学、新时代希望工程“1+1+1”“一起学习”希望工程云助学、12355青少年健康守护、寻访美丽青年乡村教师等系列品牌项目。
当前,中国青基会项目体系包含希望工程提质升级行动、“小平基金”青少年科技创新攀登行动、“美丽中国”绿色希望工程行动、“希望乡村”助力乡村振兴行动、青少年“连心行动”和国际公益项目“友谊行动”六大重点行动。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康晓光建议,通过青基会系统的文化建设,影响整个公益领域中的公益文化建设。
30年前,希望工程与中国平安集团共建了第一所希望小学。中国平安集团企业社会责任总监马楠介绍,目前已有1万名支教教师在全国119所希望小学开展了37万课时的支教。
中国青年报社党委委员、编委兼共青团媒体板块总监黄勇认为,希望工程在爱心传递过程中的“边际效益递增”现象,说明了这个中国标杆式公益品牌的强大生命力。
今年上半年,希望工程在哔哩哔哩平台上火“出圈”。哔哩哔哩公益事务部负责人郭晏含介绍,UP主制作的小视频让更多年轻用户参与进来,熟悉、传播希望工程。
据统计,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希望工程累计接受捐赠收入210亿余元,资助困难青少年近700万人,援建希望小学两万余所,有效推动了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服务了广大青少年成长发展、弘扬了社会文明新风。
“众人拾柴火焰高”,希望工程在创新中前行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党委副书记、副理事长、秘书长万学军介绍,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积极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汇聚爱心、传递温暖,为青少年成长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的组织使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青年需求变化,推动新时代希望工程提质升级,相继推出了希望工程助学兴教、健康守护、素质提升、紧急救助、铸魂育人五大计划。
在圆桌论坛环节,河南省希望工程办公室主任申继东介绍了河南省青基会“万名青少年进林州,红旗渠精神代代传”公益项目,计划在两年内组织1万名青少年走进红旗渠。云南青基会理事长倪志伟介绍,云南青基会通过10年的推进,在9个地州开设了19个“希望高中班”,资助金额4000万元,帮助1853名高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广东青基会秘书长吴阳平介绍,希望乡村教师计划对广东希望工程是非常有效的尝试。四川青基会理事长胡晓介绍,中国青基会创新打造的“小平科技实验室”在四川广安已实施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集成电路半导体、虚拟现实和航天科技四大类。江苏省希望办公室副主任严莹介绍,江苏省在2020年开始实施“梦想小屋”项目,帮助困境青少年改善居住环境,目前已完成1.3万间小屋建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沂蒙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