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创新 驰而不息——福建福州坚持以创新引领未来的实践和启示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福州考察调研时,来到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国家进入科技发展第一方阵要靠创新,一味跟跑是行不通的,必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创新作为一项国策,积极鼓励支持创新。创新不问“出身”,只要谁能为国家作贡献就支持谁。
金秋,走进福建福州,感受创新发展的强劲脉动。
在台江区,光储充检一体化的新型充电站带给新能源汽车车主“充电像加油一样快”的体验;在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闽都创新实验室,院士团队推出全球首款千瓦级KCOB光源模组,以绿光陶瓷LED取代绿色激光光源;在鼓楼软件园,新开放的双创共享空间为中小微企业和创业人士开展人才招聘、商务洽谈、活动培训等提供免费场地……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福州考察调研时,来到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国家进入科技发展第一方阵要靠创新,一味跟跑是行不通的,必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创新作为一项国策,积极鼓励支持创新。创新不问“出身”,只要谁能为国家作贡献就支持谁。
作为东南沿海重要省会城市,福州拥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贸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多区叠加”的优势,如何把这些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近年来,福州牢记嘱托,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赢得未来的“关键一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标准建设科创走廊,加快打造创新创业创造高地;充分集聚高层次人才、团队、机构等创新要素,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按下高质量发展“快进键”。
今日福州,创新大潮奔涌,科技突破不断涌现,激荡起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澎湃活力,描绘出现代化都市的崭新气象。10月28日,福州荣获首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这项荣誉的获得离不开创新发展的有力支撑。
日前,光明日报调研组走进福州的科研院所和企业车间,感受蓬勃向上的创新活力,探寻福州以创新谋未来的经验和启示。
1.“科创走廊”优化创新空间布局
近日,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福州)基地成功落户福州市科创走廊。截至目前,全市科创走廊已建成载体面积433万平方米,形成特色鲜明的“一城四区,十片多点”的空间格局,串起了西起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东至晋安湖“三创”园的成片区域。
“科创走廊将散落在城市中的科技创新聚集地有规划地打造成‘走廊状’的布局,这是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的一种典型模式。”福州市科技局局长任义文告诉调研组,科创走廊通过整合低效利用的土地和建筑空间,汇聚产业、平台、人才等要素,盘活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企业等科创资源,构建起融通、特色、高效的创新载体,增强了城市创新内生动力。
调研组了解到,福州科创走廊锚定“把空间腾出来,把产业装进去,让人才留下来”的思路,重点围绕整合创新资源、聚焦主导产业、完善载体建设、推动产学研合作、强化金融支持、突出人才优先、打造人才社区等方面进行建设,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
“福州科创走廊聚焦产业细分领域,针对走廊上各园区工业基础和特色进行差异化产业布局,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及时进行延链补链强链,打通上下游产业协作,为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吴宏洛说。
资源、政策等优势引得一批“大院大所大实验室”纷至沓来:推动成立闽都创新实验室、海峡创新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数字中国研究院(福建)等一批产学研创新平台,引进落地清华—福州数据技术研究院、福建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福州物联网开放实验室等一批重点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创新生态进一步完善。
杭州亚运会网球训练场运用的一款大功率LED灯具,就源自闽都创新实验室。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实验室主任洪茂椿的带领下,研发团队推出全球首款千瓦级KCOB光源模组,从材料、封装到光源全链条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截至目前,全力追“光”逐“电”的闽都创新实验室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制约产业发展“卡脖子”技术50多项,完成重大创新成果30多项,建设10个高能级研发支撑平台,与120多家省内外龙头骨干企业深入接洽。
福州科创走廊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此举也吸引着一大批高新企业前来投资。不久前,宁德鲲鹏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入驻科创走廊。“我们计划落地新的创业项目,针对近海养殖船的全面电动化,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该公司总经理郭鹏鹏说,福州科创走廊创新环境优越,我们企业在此发展信心很足。
“未来福州将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汇聚各方资源要素,营造良好环境,为实验室和科创企业更加集中精力开展科研攻关、高水平建设大平台、高质量产出大成果提供有力保障。”任义文说,预计至2023年底,科创走廊将完成建设,届时实施载体总面积将进一步扩大,建成特色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具有较强品牌效应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集聚地,全面实现老城区与科学城联动发展。
2.“创新沃土”培育创新人才
今年夏天,留学归国来榕创业的郑子龙带领公司团队亮相福州市创新创业大赛,并一举挺进国赛。福建云一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专业级超高精度气体芯片,搭载这款“福州芯”的设备,能灵敏探测出六氟化硫、二氧化碳、乙烯等30多种常见气体。
“福州搭建的创新载体和创新平台,是我选择留下来的最重要原因。”在郑子龙眼里,福州有很强的留才“黏性”,对科技创新人才的补贴、对留学人员创业的免房租政策等,以及福州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都给了他留在福州的理由。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福州市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积极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培育高层次人才。
近年来,福州前瞻谋划,发挥“榕创嘉年华”“好年华 聚福州”等引才聚智品牌效应,依托福州市创新创业大赛,聚焦新一代光电、人工智能、未来网络等未来产业领域,为科技前沿项目搭建了一个投融资对接、孵化培育平台,引导优秀参赛企业和创新人才入驻福州,抢占新赛道,构建未来产业发展体系,支撑引领全市产业转型升级。
2022年8月,福州正式推出“好年华 聚福州”人才政策体系,该政策体系简称“1+1+N”,即一部最新出台的《福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和支持办法》,一项《“好年华 聚福州”人才行动计划》,以及N个重点人才专项政策。
调研组了解到,目前,福州出台的专项政策已有13份,包括人才住房保障、人才专属服务、子女安排教育等各个方面。通过政策引导,为福州主导产业发展和民生事业、重点领域需求积极引进人才。
“福州针对人才的系列政策诚意满满,重才、爱才、惜才,令人感动之余,更不断激励着人才在福州创新创业,施展抱负。”新大陆科技集团人力资源总监熊敏介绍,“在福州市科技引才政策的框架内,新大陆打造了‘双通道’人才发展体系,员工既可以向管理者转型,也可以选择持续深耕专业成为高层次的专家型人才,让员工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双向奔赴。”
巢暖枝繁凤来栖。近年来,福州市科技人才培引不断加速。培育国家万人计划29人,省“创业之星”“创新之星”人才6人。118项科技成果获2021年省科学技术奖,占全省56%。同时,建立海外人才联络处16家,拥有来华工作许可证的外国专家人才1126人,建设了具有福州特色的人才高地,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提供人才支撑。
福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王博斌表示,福州将不断优平台、聚人才、活机制,营造爱才惜才浓厚氛围,统筹原始创新人才、创新创业人才、高端外国专家、全社会研发人员、乡村振兴人才等5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提供更强支撑。
3.以市场机制推进创新成果转化
今年9月,新大陆科技集团携智能识别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创新成果和智慧应用亮相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重点展示了全球首颗数字公民安全解码芯片、多款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的智能终端、“支付+”智慧解决方案及可穿戴式扫码设备等展品。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在福州,创新领跑,企业贡献不可小觑:
来自福州高新区的福建吉特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瞄准国内医用引导组织再生材料空白,开发出以废弃牡蛎壳等为原料的人造骨骼材料。这种材料在市场上每克售价2000多元,比黄金还贵。
福建汇川物联网技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造国内首创集远程视频监控与远程精准测量于一体的智能视频监控测量设备,获评“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优秀项目”。
福建福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技术突破,可提供重量达两千克以上的三硼酸锂(LBO)晶体,为激光技术向更广领域拓展打下基础,LBO晶体器件获得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称号,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
作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位于福州自贸区的腾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耕现代光学技术,不断研发新产品,服务于高速光纤通信,量子信息科研等前沿领域。公司董事长余洪瑞认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创新才能赢得未来,才能赢得发展。
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一批福州企业独领风骚,弄潮蓝海,点燃创新发展新引擎。
福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福州继续通过落实研发费用分段补助、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的创新主体全链条培育。
目前,福州市备案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数量均居福建省第一,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净增数连年保持福建省首位,年增长率持续保持在36%以上。
今年6月,第二十一届中国·海峡创新项目成果交易会在福州举办。本届海创会成功对接项目521项,金额4000多亿元。
科技创新成果如何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福州把创新成果交给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中国·海峡创新项目成果交易会,就是创新成果市场化的重要一环。
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科技供给与市场需求对接的过程。福州持续推动让科技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优化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促进科技转化,发挥各类科技成果的社会效益。同时,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平台组织模式,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一网一厅”平台建设,持续开展“成果转化直通车”进高校院所推介活动,推动转化服务辐射闽东北。2018年至2022年,福州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302.57亿元,共有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62家,占全省48.2%。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副总裁蒋炳铭深有感触:“这几年,福耀每年都向高校院所发布技术清单,到高校开展技术对接交流,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理工大学等高校都有团队接单。现在我们产品研发的底气更足了。”
福州市“成果转化直通车”目前已开进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院等高校。由福耀集团、厦门大学、福建理工大学共同完成的“复合功能化车载玻璃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成果,在汽车玻璃的紫外隔绝溶胶新材料及其复合功能化上,突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产业化应用,在2020年获得了福建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福州大学食品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倪莉说:“福州市海洋科创高地‘揭榜挂帅’项目实施以来,我们联合江南大学陈坚院士团队,成功揭榜‘特色调理鱼糜制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项目,并推动科技成果在企业无缝对接和转化,让我们的创新成果拥有更广阔市场。”
4.以创新赢得优势的几点启示
作为中国东南沿海产业集聚程度、配套能力较高的城市之一,福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高度的使命感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培育发展新动能,增创发展新优势,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
聚焦“国之大者”促发展。福州地处东南沿海,责任重大、使命荣光。福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时作出的重要指示,找准在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以创新优化提升产业结构,让创新成为发展的大变量、增长的大动量,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经过多年来狠抓不懈,数字资源变为产业蓝海,为传统产业插上发展之翼,福州集聚起一大批顶尖的资源力量。2022年,福州数字经济规模超6100亿元,规模和增速居福建省第一,成为福州积极作为、服务国家大局、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引擎。
统筹政策机制谋创新。福州把创新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从政策机制上推动创新。立足“多区叠加”的优势,以创新推动优势转化,在全省首创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考评指标体系和奖惩退出机制,推出67项改革创新举措;发布《福州市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办法》,从引进措施、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16条政策措施,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分段补助、配套奖励等普惠政策,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加大对科技型企业信贷投入,持续推进“高新贷”“科技贷”“科特派贷”等特色金融产品建设。
紧扣惠民服务抓创新。为满足群众多样的利益诉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推出更多惠民便民的科技创新成果。福州坚持一手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手推进科技成果造福千家万户。尤其是形成智慧城市、数字建设等具备民生导向的新思路,充分释放数字化发展红利,让群众诉求更高效解决,让公共服务更精准有力,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有序,让居家生活更智能便捷,让社区治理更有温度效度……不断涌现的民生科技成果,切实服务民生需求,为增进民生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培育创新主体,增强创新动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是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福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明确提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壮大科技企业群体等一系列以企业为主的新型科技创新主体培育措施。同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并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培育,2022年福州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3759家,首次跃居全省第一。今年以来,挖掘梳理超过3000家科技型申报潜力企业,全市已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1761家,入库数量全省第一,占全省45%;推荐130家企业申报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
(光明日报调研组成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洪向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润聪,广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特约研究员郑玉琳,光明日报记者高建进)
《光明日报》(2023年11月03日 05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