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10年赋能超25万名青年创业者 北创营:做青年创业“信心”打造者

发布时间:2024-01-17 14:54:00来源: 中国青年报

 

  编者按

  2012年7月,北京大学15个部门组织了一场特殊的座谈会,讨论如何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校友资源、科研资源,支持中国青年创新创业。次年,北京大学启动关于创新创业的扶持计划,搭建起“创业教育、创业研究、创业孵化、创业投资”四位一体的综合创业扶持平台。作为该计划的核心环节,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以下简称“北创营”)应运而生。

  10年来,北创营累计为25万多名青年创业者赋能,聚集了张维迎、俞敏洪、黄怒波等500多位导师,开发了500多门创业课程,举办了290多期公益创业训练营,组建3支种子投资基金,联动北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超1000亿元,培育了28家上市公司……这些举措的核心都指向一个激励青年创业的关键词:信心!

  _______________

  信心的底气:跌倒了有人把你扶起来

  参加过北创营年会的青年创业者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每每听完黄怒波、俞敏洪这些能搅动中国创业风云的大咖们的最新感悟分享和张维迎等顶尖经济学家对创业走势鞭辟入里的指点,不畏惧任何困难和挑战的那股子创业激情瞬间被点燃,一团熊熊燃烧的创业热火仿佛就在眼前升腾……

  这样的感受,90后创业小伙刘扬也深以为然。

  创业9年多,刘扬经历了两次绝境时刻。

  2014年,在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刘扬注册了北京火星人视野科技有限公司,开设科学知识辅导班,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两年后,他获得了一笔400万元的天使投资。当时的他还是个只会“蒙头干”的创业小白,认为只要多复制几家分店,营收就会翻倍,“没承想一路亏损,一天亏1万元,搁谁也受不了”。

  “和英语、数学等学科相比,科学辅导班并不是刚需。第一家分店为什么能成功,地理位置很重要,五道口的家长更愿意在孩子科学素养培养上花钱,换了个地方,这事就难成。”刘扬分析道。

  转机始于一场普通的座谈会。刘扬作为在校大学生创业代表参加校内创新创业交流会,据他回忆,当时他浑身充斥着负面能量,“吐槽”创业之难,希望学校能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和创业教育指导。

  出席座谈会的北创营老师立刻表态满足刘扬提出的需求,还推荐他进入了全国班(四期)学习“中小企业管理办法”等课程。

  “上课时,一位北创营导师说要投资我们公司,以为是开玩笑,没想到课程一结束就兑现了。”刘扬告诉记者,在北创营课程教育、金融服务等助力下,公司业务从辅导班转型为科学教育课程以及教具的研发。

  在持续两年多的快速发展后,刘扬的创业之路在新冠疫情和“双减”政策的双重冲击下又按下“暂停键”,经历了比上次更为绝境的时刻——合作的2000多家课外教育培训机构缩减至不到200家,订单量骤减导致教具生产工厂关闭,尝试过直播销售但效果不佳。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刘扬靠中药调理身体。

  “教培机构没了,但教育还在。”在刘扬心灰意冷之际,北创营导师的一句话让他重新振作。很快,他将企业目标群体转为中小学校,研发生产火灾报警器等科学教具。“即使我在北创营的课程已经结束,但‘课后服务’从未断过,这是任何一个创业孵化机构都难以做到的。”

  2021年,刘扬获得了新东方集团投资。随着自然科学素养学科竞赛纳入教育部白名单,科学课程产品成为“刚需”,产品销往美国、加拿大、智利等10余个国家。2023年,公司在北京股权交易中心“专精特新”专板上市,迎来快速增长期。

  心目(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洁是一名90后女性创业者。2020年1月15日,这个外表文静甚至有些“佛系”的姑娘,作了一个令人想不到的决定——辞职,创业!她计划在海外策划展览,为国内外小众设计师搭建展示的平台。但不久后的新冠疫情打乱了这一计划,不得不调整方向,转战国内市场。

  “不管是文创产品、伴手礼的设计开发,还是企业的品牌宣传会策划,只要有活我都接,保证公司能‘活’下去。”杨洁说自己从一个“文化工作者”变成了“生意人”。起初,由于缺乏企业管理经验,与合伙人在经营理念与业务模式上常常产生分歧。回忆起那段时光,她总说,很多分歧都源于对创业的“无知”。

  2022年,她参加了北创营承办的“中关村女企业家创新创业特训营(二期)”,同年被推荐至全国班(九期)继续深入学习。在导师们的指导下,她带着公司团队拓展产品属性的应用边界,业务也逐步走上正轨。

  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北创营创始理事厉伟是全国班(九期)的授课老师之一。他以“卷·破”为题,对杨洁等学员说,创业是一个涵盖找方向、找人、找钱等各个环节的系统性工程。企业从0到1到10再到100、1000的突破,需要技术、产品、人才、资源的深度匹配,每一个环节形成“内卷”的同时,也暗含了破解之道,“而北创营所坚持的就是和所有青年创业者一起寻找生机。”

  厉伟表示,北创营是一所很忙碌的大学,从最初的一年4期课程到一年25期,再到如今全国班、特训班、地方班近300期,10年来,北创营搭建了全公益创业教育、创新孵化空间、企业服务联盟等六大板块的双创生态体系,不断成为青年创业者们的“底气”,和企业一道突破一次又一次的绝境时刻。

  加油:给青年创业者前行的动力

  2020年1月初,富伯(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注册不久,便完成了首笔融资。90后海归创业者孔令杰和合伙人黄建嘉博士在北京机场分别,高兴地计划着过完春节正式开始产品的研发落地。不料在新冠疫情影响之下,再次见面竟是3年后。

  “他在台北远程指导研发团队,我在北京跑市场和项目路演会。”回望创业初期遇到的种种困难,孔令杰坦言,这一切只是让企业走得慢了些,“比原地踏步强”。

  创业前,孔令杰曾在全球领先的医疗科技公司波士顿科学研发中心,负责技术工程研发。回国后结识了同样对康复医疗器械感兴趣的神经科学研究者黄建嘉。

  脑卒中是脑部神经受损的一种表现,也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重要病因之一,其术后康复设备单一,康复方法多为反复训练手部功能继而刺激大脑,继而恢复受损神经功能,需要康复人员一对一辅助治疗,“成本高、效率低”。

  “当时智能康复外骨骼类设备还比较少,没有可以对标学习的对象,只能靠自己研究。”一次,为了达成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合作,正在住院的孔令杰签了自愿临时出院的声明,匆匆赶去赴约。靠着这股拼劲,公司首款用于手功能康复治疗的轻便型外骨骼机器手设备——“镜向之手”很快上市。

  “只需要外部穿戴,操作简单,患者在家就能做康复训练。”孔令杰两只手分别戴着感测手套和外骨骼机器手,向记者解释设备的康复训练逻辑:借助感测技术的高灵敏度,手部功能健全手进行拿杯子等张合训练时,因脑卒中而丧失功能的另一只手会完成相同的工作,反复训练,刺激大脑逐渐恢复自主控制能力。

  如何推广产品是孔令杰面临的第二大难题。在北创营全国班(八期)营友王天放的介绍下,2021年年底他报名成为北创营的一员,希望通过课程学习实现从技术人员变为创业者的角色转变。

  令他没想到的是,除了政策、法务、税务、战略、市场等系统课程外,北创营还为其对接医疗器械行业专家以及康复科医生,匹配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领域的创业者促成合作,并与辽宁省沈阳市空港经济区管理委员会、上海市嘉定区政府签订合作协议。2023年,“镜向之手”陆续在全国近50家医院康复科推广使用,公司也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在北京市海淀区留学人员创业大楼3层聚集了许多像富伯医疗这样的初创企业,它们中有的仅经营了一年便因资金不足、销售渠道缺乏而倒闭。孔令杰表示,这是他第一次具象化感受疫情对投资市场造成的阵痛。而在北创营学习期间,他见证着200多位同期创业者聚在一起互相加油打气、出谋划策,“内心深受触动,让我更有勇气去迎接新的挑战。”

  强联智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刘文哲比孔令杰更早一年进入北创营学习。2014年,刘文哲在头部医药企业工作近10年后,决心辞职创业,借助AI智能化技术重构脑血管疾病诊疗的关键环节。2020年企业首款原创“AI+治疗”产品——颅内动脉瘤手术计划软件研发成功,正当要进入临床试验时,新冠疫情暴发,为团队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

  “国内外没有同类产品,我们相当于一切从零研发。”刘文哲坦言,近7年的技术研发之路不仅仅代表了创业团队的心血,更体现着中国企业在“AI+医疗”领域的原创能力。为此,面对疫情冲击,“我们必须顶住经营压力,坚持研发,等待时机。”

  他记得,当时许多创业者产生了低迷情绪,北创营不仅在线上及时为受困创业者舒缓情绪、答疑解惑,还组织了难得的线下交流,互相分享资源,头脑风暴各种业务转型策略。

  “一个人可能走得很快,但一定没有一群人走得远,很幸运在北创营有这么多优秀创业者同行。”刘文哲表示,疫情期间,企业完成了3轮融资,2022年还取得了全国第一张“AI+治疗”的创新医疗器械三类证;2023年,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完成了近亿元的D轮融资,迎来了新的快速发展期。

  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后付洁也是医疗器械赛道的一名创业者。2021年,42岁的她辞职创业,从事脑健康诊疗医疗器械的研发与生产,并在朋友介绍下报名参加了北创营全国班(八期)。

  “北创营以资源入股的形式投资了公司,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付洁坦言,创业初期,许多朋友不理解为何一个中年人要在疫情期间选择医疗行业创业,她常常以蓝色光标传播集团董事长、北创营导师赵文权授课时的一句话勉励自己——“创业者须在精神和行动上保持独立思想”。

  中信资本高级董事总经理信跃升是北创营的一名创业导师。他表示,疫情一定程度上让中国创业市场上升到了一个更“卷”的时代,这要求北创营的服务内容必须更精准、到位。

  他以医疗健康行业为例,10年来北创营累计吸纳了300多个医疗相关的初创企业,其中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小巨人”企业有10余家。为了更好地服务青年创业者,在全国班基础上,北创营还设置了生命健康、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精细化课程,以提供更专业的创业知识、匹配更适合的资源。

  北创营CEO王健告诉记者,位于北京大学李兆基楼地下一层5000多平方米的北创营基地已成为北大学子的“打卡地”,也是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北京市教委首批高校创业示范基地,但在创立之初,这里还只是断水断电的自行车停放点。在他看来,北创营是一家服务创业者的创业型企业,“主要业务就是不断赋予青年创业者前行动力”。

  “教育招商”助创业者信心落地生根

  从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毕业后,禹浪曾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入职一家全国最早一批涉猎VR、AR游戏的公司。随着VR、AR技术应用边界的不断延伸,他开始注意到“VR/AR+医疗”领域。

  2016年,他和朋友合伙创立北京触幻科技有限公司,专注医学影像全息术前规划系统、全息智能手术定位引导系统研发,并于2021年获得了我国首张“VR医疗器械证书”,该系统能将患者的CT、核磁影像自动转换为全息立体影像供医生参考和进行术前规划。

  “生产基地的选择是企业能否实现打开市场、实现盈利的关键,而这对于技术出身的创业者来说并不擅长,需要北创营这样的机构给予恰当的指导。”2022年,禹浪通过面试成为北创营全国班(九期)学员。他表示,每次听完导师的课程都会萌发出新的创业思路。如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杨开忠分享的“中国式现代化与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内容,让他意识到布局长三角地区业务、招募技术和医疗领域的高端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2022年6月,在北创营牵线搭桥下,禹浪将公司全息手术导航器械生产线落户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2023年9月,又作为首批10家意向投资额超5亿元的“北创营营友项目”,落地上海市嘉定区新成路街道,进一步夯实公司迈向高端医疗制造业的基础。

  自2013年起,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每年举办一期全国班,广泛吸纳优秀青年创业者,并免费向他们开展法律服务、股权设计、税务规划、战略发展、团队绩效、营销策略、新媒体应用等创业课程。课程分4次进行,每个季度选择一个城市集中授课,覆盖创业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扩展期、成熟期各个创业阶段的核心内容。

  课程期间,北创营开展“教育招商”赋能新模式,设置金融对接、科技成果转化、高峰论坛等创新创业交流学习活动,根据每个城市的产业发展所需,推介、促进优秀项目和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真正通过公益创业教育架起青年创业者与各地产业间的“高速公路”,打通产业转化“最后一纳米”,为地方产业发展“精准浇灌”创新活水。

  “帮创业者信心落地生根,为地方产业链补链、强链,这就是‘教育招商’的意义。”王健告诉记者,10年来,北创营在北京、苏州、珠海、拉萨等地建立了20个公益孵化基地,其中获得“国家级众创空间”的认证有8家。根据本地产业发展需求,基地累计助力了数百个项目技术成果落地。

  北创营联合创始人、全国基地运营与管理部总经理袁航也表示,北创营作为公益教育平台,除输出优质的教育资源外,让企业“活下来”,更要帮助青年创业者们实现产品、技术的转化落地,让企业“活得更好”,继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

  让信心增值:给青年创业者不断向上的力量

  深冬的北京,寒气逼人,郭虎步履匆匆往公司赶,脚下发出吱吱的踏雪声。

  “正在为公司上市做准备。”郭虎是一名80后创业者。作为北京市双优毕业生,2016年郭虎从北京大学一毕业,就和两个朋友合伙创业,向宇航及高可靠领域的电源管理芯片研发这一“卡脖子”技术发起挑战。那时,被誉为电子信息系统“心脏”的电源管理芯片还几乎依赖于进口,国产化受到技术和渠道的双重壁垒。

  “这是使用量最大的一类芯片,尤其是航天等特种领域的需求量巨大。我们创业并不仅仅是为了生意,更是民族情怀。”抱着让中国高端制造拥有中国芯的志向,郭虎和合伙人创立了北京炎黄国芯科技有限公司。然而研发之路漫长而枯燥,两年后,合伙人只剩下郭虎一人,前期的融资资金也所剩无几。

  “我坚信再坚持一下,一定能成功。”正如郭虎所期望的那样,2019年,他带领团队获得了第一个全国奖项——团中央“创青春”全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并以此为敲门砖,进入北创营全国班(七期)学习。

  2020年年初,郭虎及团队自主研发的芯片通过航天五院专家组技术认证并投入使用,连续3年以150%的增速发展,营收超1亿元。在北创营的陪伴和帮助下,公司与珠三角、西南地区等的重点城市签署产业项目落地合作书;将新增的民用类电源管理芯片研发总部落户在杭州市,获得当地政府近亿元的综合支持;2023年,公司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他本人也从北创营一名普通学员成长为北创营创业黑马导师,荣获北京青年榜样、强国青年创业者等称号,为更多青年创业者赋能。

  郭虎坦言,最初在筹备申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时,公司上下都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事。为此,他找到了王健,寻求更专业的帮助。

  2022年,“专精特新”一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北创营邀请中国国际商会产业供应链委员会副秘书长张明钟作为特聘导师,开设专精特新企业扶持政策解读、培育发展等专项课程,通过线上交流、线下调研的形式全过程支持企业发展。

  他表示,“专精特新”概念的提出,反映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对于北创营服务的初创型企业来说,理解专精特新的核心意义,并以此为企业经营理念尤为重要;对于炎黄国芯等拥有高精尖技术专利的成熟的企业来说,申评专精特新“小巨人”成为企业发展所必须攀登的新的高山。

  在北创营,有许多像郭虎一样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亟须创新升级的产业发展中的青年创业者,他们需要紧跟国家战略、对标国际发展的前沿服务。

  黄怒波曾在授课时反复强调,创业是最富有诗意的选择,而坚韧不拔的中国创业者们用成长证明中国经济的强劲和希望。他也表示,自2013年成立以来,北创营面对所处的市场环境、创业思维、迭代能力各不相同的几代创业者,面对愈发精细的产业布局和层出不穷的技术创新应用,在公益创业课程、产业资源嫁接、投资基金赋能等方面发力,从服务创业企业的初创,成长为服务链条逐渐增长的青年创业者的最忠实陪伴者,“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很难实现的。”

  信心的传递:青年创业者的“朋友圈”

  2017年4月,北创营与宁波市奉化区政府联合搭建了奉化区众创空间,合力赋能本地企业发展。成立于2021年的宁波腾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便是受益企业之一。

  据创始人徐新峰介绍,企业深耕风机叶片前缘防护、防雷、防结冰新材料的研发。自创业以来,徐新峰和团队都倾向于寻找战略性投资,而非一锤子买卖。但由于是技术出身,对金融、股权不够了解,很难辨认适合企业发展的投资机构。为此,他没少接触一些创业孵化机构、学习各类创业课程,但最终发现“大多是卖课的,或是导师宣传自己公司业务的”。

  2022年,在区政府的推荐下,他进入北创营浙江特训班(五期)学习,而后通过面试直通进入全国班(九期)。

  “从地方班到全国班,收获的不仅是更系统的课程,还有更具针对性的扶持和更大的企业合作朋友圈。”徐新峰戴着黑框眼镜,语速飞快地说:“北创营不仅为我们匹配了相关专业导师,还促成了与同期学员宁波博雅聚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庄方东的业务合作。”

  “前不久,我还特意到北京听北创营导师张维迎、王忠民的线下课程。”90后创业者王世超坦言,早在读书期间,他便接触了北创营。

  2014年,王世超经学校推荐,参加了北创营广州创业大讲堂暨广东大学生创新创业省级培训班活动。2018年,他决定投身海水稻育种、种植、销售以及盐碱地改良的乡村振兴事业。3年后,他的创业项目在团海南省委等主办的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乡村振兴组一等奖,由此得到了北创营全国班的面试名额。

  “可以说共青团和北创营是我创业之路上的两大伯乐。”王世超告诉记者,在北创营导师的建议指导下,企业研发了“海水稻酱香酒”等高价值、精细化深加工产品,“扩大了消费群体,让更多人了解海水稻。”

  王世超借助“科研院所+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学研融合模式,将海水稻亩产从200多斤提升至900多斤,帮助农民亩均增收超1500元。近期,在北创营的助推下,他还将创业融入到“一带一路”发展中,致力于让共建国家享受到海水稻种植技术和盐碱地改良技术的红利。

  自创立以来,北创营始终坚持扩大青年创业者的“朋友圈”。2018年12月,北创营联合团杭州市委、萧山区人民政府举办数字经济特训营,助力杭州建设“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2023年2月,北创营与江苏省盐南高新区共建“新青年创客·北京盐城大厦孵化空间”,开设大数据、5G商用机器人等专题课程,推进该区国际科创中心的建设发展;2023年12月,为响应教育部建设“新工科”的战略行动,北创营携手南昌市政府开设北京大学新工科创业训练营首期班,近距离赋能南昌“新工科”领域青年创业者……

  北创营企业服务部总经理闫菡介绍道,北创营与航天科工集团、北汽集团、北科建集团、方正集团等国家重点产业领军企业,共同发起“新青年创客服务联盟”,搭建升级版的孵化空间——新青年创客加速器,围绕创业教育、孵化、服务、投资等方面,加速培育尖端人工智能、新材料技术等泛科技创业项目。

  “我们定期组织营友调研走访,促进同行业交流学习,跨赛道沟通合作,打造独具特色的营友经济圈。”据闫菡介绍,在北创营10周年之际,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北创营总导师俞敏洪担任了全国班(十期)班主任,“持续向广大的青年创业者传递信心,共赴下一个十年。”

  (本文图片均由北创营提供)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姗姗 记者 陈凤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