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建言献策
应对风险挑战 助推爬坡过坎
政协委员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建言献策
□ 本报记者 蒲晓磊
3月7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12名全国政协委员作大会发言。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如何攻坚克难,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中国经济‘稳’可预期‘进’有动能”;
“壮大乡村产业实现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加快建设高水平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
“推动‘双减’政策更加落实落地”……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中国经济“稳”可预期“进”有动能
去年下半年以来,在疫情反复、洪涝灾害和政策调整等因素叠加影响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三、四季度经济增速降至4.9%和4%。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党组成员王一鸣委员说,当前,中国经济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再加上最近发生的地缘政治冲突造成的外部不确定性,风险挑战增多。但是,中国经济在压力下显现韧性,在挑战中孕育先机,在变局中开创新局,短期经济下行并没有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王一鸣指出,中国经济“稳”可预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的局面,中国经济显现出强大韧性。同时,中国经济“进”有动能。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创新驱动、数字经济、绿色转型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新引擎。
王一鸣说,稳预期是经济回稳向好的关键。当前,我们既要关注疫情多地散发和消费需求疲软对需求端的影响,也要注重解决“缺芯”“缺柜”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供给端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回应社会关切,稳定市场预期。
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北京联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振东委员代表全国工商联发言时提出,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增长是关键,要稳增长就要切实发挥民营企业的积极作用。
对此,刘振东建议,加强预期引导,展现增长前景;扶持中小企业,夯实增长基础;激活民间投资,释放增长潜力;防范化解风险,守住增长底线。
实现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民革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王红委员代表民革中央发言时提出,要壮大乡村产业实现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壮大乡村产业,促进乡村发展能力和治理能力的综合提升,进而实现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不仅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需要,更是乡村振兴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王红说。
王红指出,当前,在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实践中存在对乡村产业功能的特殊性重视不够、对城乡要素流动的双向动力培育不够、对农民创业的新动能激励不够三个突出问题。为此,应构建以乡村特色为基础、以城乡融合为推力、以农民创业为抓手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实现稳定脱贫,推动乡村振兴。
2021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第十八年丰收,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了主动。但也要看到,我国粮食生产还面临不少困难。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陈萌山委员说,为增强粮食这一初级产品的生产保障能力,今年,中央提出要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以集聚现代科技和先进装备发展粮食生产,集聚市场资源要素做强粮食产业,这对打牢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十分必要。
陈萌山认为,国家应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整体布局,率先建设高水平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目标任务是,突破耕地和种子两大瓶颈,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动粮食精深加工和高效养殖,全面提高粮食综合效益;建设粮食运输走廊,连接国家粮食储备库和加工基地,形成既能产得出,又能调得快、供得上的高效供应链。
推动“双减”政策更加落实落地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营造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生态具有重要意义,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
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委员代表民进中央发言时说,虽然“双减”工作取得良好开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实际问题:部分家长“唯分数”论的思想观念尚未转变,“培优补差”仍有很大生存空间,相关配套保障措施亟待完善。
黄震指出,“双减”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变革。落实“双减”政策又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推动“双减”成为广泛共识,形成全社会合力,同时持续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才能实现“双减”政策的主旨和初衷。
黄震说,“双减”政策的实施,对政府、学校和老师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应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专业教学能力、多元评价能力和家校共育指导能力。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完善基础教育保障体系,通过增加师资供给、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强化课后服务财政保障、完善公益性在线教育平台建设、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等一系列措施,帮助和引导学校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和办学活力,提升教师能力水平,促进提升学校课堂教学、课后服务质量和学校教育品质,切实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本报北京3月7日讯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