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柳 百姓心
“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烟柳画桥,西湖的柳树,不仅在词人的笔下,也在杭州的人文历史中和老百姓的心头。
近期,杭州西湖边景观提升改造,在断桥边移走了7棵柳树,并换种成了月季花,引发杭州市民和网友热议。目前,西湖景区已在该路段将柳树补种,杭州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也为柳树移栽事件的发生表示了歉意。
没有柳树的西湖,是不完整的西湖。《西湖志》记载:“滨湖垂柳万株,间以桃杏梅李。”柳树喜水,沿岸而生,长居湖畔,在久长岁月中,已与湖光山色融为一体,共同组成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风光。柳树,在中国文学中历史悠久,早在《诗经》中的《小雅·采薇》就记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西湖的柳,更是在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喜爱与艺术创造下,呈现出柔美动人、意蕴隽永的形象——“西湖杨柳风流绝。满楼青春看赠别。”“遥想西湖烟柳色,深春风露水边声。”“最忆西湖柳阴底,扁舟欲去尚徘徊。”
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交相辉映,西湖被誉为“自然与人类共同的作品”,展现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丰硕成果。2011年6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1处世界遗产。2013年5月,西湖文化景观的代表“西湖十景”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这些美轮美奂的名字从景观而来,又因为名字背后的历史典故、音诗画艺术作品而让景观更为声名远播。独特的文化正是西湖的灵魂。西湖的景致与文化很多都与柳树有关。如果没有了柳树,哪里还会有苏堤的“春色初摇”、白堤的“绿杨阴里”,断桥惜别少了柳丝缱绻,早莺又将何处寻暖树?
西湖,不仅是杭州的文化名片、独特标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值得我们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她的一草一木,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她的特色风貌。这次西湖沿湖柳树移栽的初衷是为了绿化改造,工作人员曾表示沿湖柳树由于生长在悬铃木树冠下,长期得不到充足光照,出现老化、空洞、“驼背”和严重倾斜,部分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将长势衰败的7棵沿湖柳树进行迁移。但是,迁移老病柳树,还应补种新的柳树,改种月季,则是破坏了原有的历史文化风貌,不符合“修旧如旧”的保护理念,还有可能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好在,杭州相关部门能够直面群众意见,闻过则改,很快补种了新柳,努力弥补对人民群众审美记忆和深厚感情造成的伤害。
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背后是读懂历史,读懂文化,尊重客观规律,尊重民心民意。敬畏,要体现在一项项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以百姓心为心,历史上西湖的故事,也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苏堤、白堤、杨公堤,与这些沿用至今的堤名一同留给后人的是苏轼、白居易、杨孟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事迹。一湖清水,几道翠堤,依依杨柳,折不尽的正是百姓心中的怀念与崇敬。
作者: 聂新鑫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