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死亡之海”修建闭环铁路
和若铁路: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和咽喉要道,是国家Ⅰ级单线铁路,西起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市,东至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全长825公里,设计时速120公里,共设和田、洛浦、策勒、于田等22个站点,与现有格库铁路、南疆铁路共同构成一条2712公里的环形铁路。作为新疆境内第一个一次性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最长的铁路,和若铁路建设全部采用无缝钢轨铺轨,形成“千里一根轨”的壮观景象。
——————————
烈日当空,骄阳似火,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一条长龙般的铁路线,穿越风沙、戈壁、胡杨林,一直延伸至黄沙尽头。
“通车!”6月16日上午10时53分,随着一声令下,满载乘客的和田至若羌5818次列车缓缓驶出站台,历时12年规划建设的和若铁路正式通车,填补了环塔里木盆地铁路线的最后一块“拼图”,标志着世界首条沙漠铁路环线形成。
从建设伊始到开通运营,一大批青年建设者战风斗沙,攻克各种技术难关,和若铁路背后的动人故事与沿线的草木一同扎根,蜿蜒铺展,守望着南疆人民的幸福路。
“爬行的蜥蜴、结群的骆驼、奔跑的野兔都是见证者”
头顶烈阳,面迎风沙。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环线,由和若、南疆、格库三段,分阶段施工完成。
“铁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画’了一个圈,囊括了37.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无比壮观。”对于中国中铁五局一公司和若铁路项目工程部部长罗舟而言,能参与建设这样一条“巨牛”的沙漠超级铁路,是一种荣幸,让他们充满激情与挑战。
“我们经常要在40摄氏度高温下工作,现场的地表温度能高达80摄氏度。”提起建设铁路的那段日子,罗舟打趣说,“爬行的蜥蜴、结群的骆驼、奔跑的野兔,都是我们苦干实干的见证者”。
塔克拉玛干沙漠素有“死亡之海”之称,气候干旱,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冬季严寒,夏季高温,沙尘暴频繁,昼夜温差大,行车调度和施工组织十分困难。
中国铁建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承担着和若铁路PJS2标段2312片T梁的预制、架设和535公里铺轨等任务,其中铺轨里程占全线总长的65%。
“我们管段535公里,有460公里属于无水、无电、无路、无人烟、无信号的沙漠地段。”项目建设之初,摆在中国铁建十四局和若铁路项目部经理张刚面前的是“难上加难”:铁路大部分穿越无人区,所有物资调配都要从3000多公里外的内地运过来,路途短则十几天,长则一个月。
为不影响工期,张刚带队采取设备进场与临建施工同步推进的方式,“设备装完、临建干完,梁场也同步达到了使用条件”。
在沙漠上建梁场,好比“在面粉上盖房子”。张刚暗下决心:“不光要建,还要建好、建结实。”
自2019年6月进场以来,他们调集具有丰富沙漠施工经验的管理和施工人员,优化施工组织,加大科技攻关力度,高标准建起全线唯一的沙漠梁场——且末梁场,两个月内完成了在“面粉”上建梁场的突破之举。
狂沙飞舞成了张刚记忆中挥之不去的画面:有时候沙尘暴说来就来,他们无处躲避,迅速对设备进行安全加固后,选择就地卧倒。“8级狂风卷起沙石拍打到身上,疼痛难忍,即使戴着口罩、护目镜,也挡不住沙尘往耳朵、鼻子和嘴里灌”。
施工高峰期,1200名建设者马不停蹄,奋战不已。“三万步、十斤汗,抱着水壶满场转;深一脚、浅一脚,踩着沙子现场跑”是建设者的工作日常。
大漠孤烟,人烟稀少,看到蜥蜴、野兔等小动物都让这些年轻建设者感到惊奇,“这些小动物调皮得很,经常跑来‘监工’或是‘捣乱’,时间久了,处成了‘邻居’。”罗舟笑言。
列车贴着沙海飞行,风沙从桥下穿过
黄沙漫漫,一望无际。在沙漠里修铁路,与风沙打交道,成了建设者面临的最大挑战。
中国铁建十四局和若项目部总工程师郭洋洋说,一些风沙严重的地段多为流动性和半固定性沙丘,且恰好处于风口上,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刮沙尘。“据测算,这些低矮的沙丘每年移动的距离能达到20米,极易掩埋线路,危及行车安全。”
一个富于想象的创新设计破茧而出。针对部分区段风沙大、沙丘动态迁移容易掩埋线路的问题,和若铁路采取“以桥代路”的设计方案,建设“过沙桥”,让风沙从桥洞下穿过,减少对线路和列车运行的影响。
和若铁路全线5座“过沙桥”,总长53.7公里。令郭洋洋颇感自豪的是,中国铁建十四局建设的依木拉克特大桥是全线唯一一座全沙漠地形施工桥梁,也是全线最长的过沙桥。桥上列车贴着沙海飞行,桥下流沙穿过,形成一道独特的壮丽景象。
“过去旅客乘火车经常听到‘咣当咣当’声,原因就是火车在运行中车轮与钢轨接头撞击产生的噪音。”郭洋洋说,和若铁路建设全部采用无缝钢轨铺轨,将所有的500米长钢轨依次焊接形成“千里一根轨”的景象。
为提高钢轨焊头质量,确保行车安全和乘客舒适度,郭洋洋他们采用先进的移动闪光焊技术,每个焊头都要经过端部打磨、焊接、粗磨、热处理、精磨等多个步骤作业,并经超声波探伤检验,这样就减少了行车阻力,降低了噪声污染和对线路的损害,列车运行更加平稳。
今年3月12日,和若铁路顺利通过动态验收,中国铁建十四局负责的535公里线路以优良率、均衡率均100%,全线无病害的成绩交出了一张满分答卷。
“我给女儿起名叫‘若可’”
“和、若、铁、路……”如今,4岁的平平已在离山东老家3000多公里外的“天边小城”且末县生活了1000多天,“和若铁路”几个字可以脱口而出。
2019年6月,和若铁路开工建设,中国铁建十四局和若项目部员工李雁带上一岁半的女儿和母亲投入到紧张的铁路建设中。自那以后,祖孙三人就没有离开过工地。
平日里,平平格外喜欢让姥姥带她去附近村子里,看羊群、玩土堆,跟当地的小朋友们做游戏,结交了很多维吾尔族小朋友。
2021年春天,平平在且末县上了幼儿园。李雁说,在女儿心中,项目部就是她的大家庭。在枯燥平淡的筑路生活中,平平成了项目部的开心果。
李雁说,平平已陪她参加过3条铁路建设。李雁怀孕时,同时负责额哈铁路和贵南高铁两个项目的业务,如今又眼看着和若铁路建成通车,她把这作为送给女儿的珍贵礼物。
作为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的西部重要路网干线,和若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和田地区洛浦、策勒、民丰等县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等地不通火车的历史,群众出疆路程缩短1000多公里,可谓“天堑变通途”。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与李雁相比,铁路建设的3年时光里,罗舟、张刚等人与家人相聚的次数屈指可数。2019年,罗舟的大宝刚满月,他就告别了家人,踏上大漠;2020年底,二宝出生,罗舟匆忙回去看了一眼,就再次回到施工现场。“如今大宝都上幼儿园了,我就接过一次放学”,罗舟不免有些愧疚,但又咧嘴笑了:“这条铁路也是我的孩子”。
2020年5月,张刚女儿出生,他只在家待了两天就赶回工地。为了纪念自己在南疆的青春时光,他给女儿取名叫“若可”,寓意“和若铁路一定可以”。
“和若铁路从无到有,一点点地延伸到通车,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张刚说:“看到新疆的小朋友坐着和若铁路去看外面的世界,特别高兴。相信我的儿女长大后能够理解我们的付出,会为我们感到骄傲,所有与青春奋斗相关的闪亮日子,都是值得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韩飏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