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县域经济观察:山区县如何发力生态工业?
中新网丽水11月15日电(记者 邵燕飞 林波)坐落于山水间的白墙黑瓦办公楼,工作累了,站在阳台上眺望绿水青山……这是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生态成果价值转化的典型项目——天工之城·数字绿谷中的一景。
在这“绿水青山”之地,落户了阿里云、网易等20多家头部型企业,形成了山区数字经济发展的“遂昌模式”。
当绿水青山与工业经济发生化学变化,一幅现代化图景在山区县——遂昌应运而生。
小块头,也有大能量,这是浙江县域经济的生动诠释。在共同富裕赶考路上,山区县如何发展工业经济?透过遂昌看山区县共富路,该县正推动科技创新、数字化和绿色低碳融合聚变,全力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生态“破圈” 造就工业绿色发展格局
在全球最大电解电容器纸生产企业——浙江凯恩特种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其通过老旧设备智能化、环保化、节能化改造,一举将原本废弃的老旧生产线转变为全球领先的节能环保型生产线。
这个项目是山区县生态“破圈”的剪影。
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发源地。在其近年来的实践中,手握富饶绿色资源的遂昌开启了一番自我革新。
“生态”如何破界跨界闯世界?
从遂昌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其把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和持续发力重点,坚定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实现了工业经济“从有到好、从好到优、从优到强”的跨越。
为加快打造浙西南智能制造先行县,遂昌大力实施“生态工业智能制造攻坚战”三年行动,梯次推进产业链、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和协同化创新。
在遂昌县经济开发区,产销一体的创新型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其主要生产新能源自行车及核心零部件,将与跨境电商“强强联手”。
据该项目负责人——浙江壹佰科车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卢鸣介绍,该公司将利用“中国制造+跨境电商”这两大“法宝”,开拓海外新能源自行车中高端市场,“一期项目预计2024年5月完工并投入使用,建成后产能可达到80万辆/年,预计年产值16亿元。”
“硬”实力招商引资 激发山区县发展活力
从项目签约到开工建设,短短的36天时间里,徐彤体验了遂昌县的“硬核”招商引资政策带来的便捷。
徐彤是浙江振高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经过考察比对后,2022年9月初,他决定将公司项目落户遂昌,“主要被当地政府的态度所打动,效率高,全天候服务,诚意十足。”
在签约后,遂昌县迅速启动“拿地即开工”审批服务,利用企业从法定国有建设用地网上拍卖到完成结果公示的一个月左右时间,提前开展建设方案设计、地质勘察等工作,提前完成项目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的预审批。
“这是遂昌县首个‘拿地即开工’审批改革项目试点。”据遂昌县行政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陈林军介绍,与以往传统审批模式相比,从企业确定投资意向到完成全部审批流程并开工需要的2个多月时间缩短到36天时间。
2022年8月15日,该县出台了《遂昌县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服务优化提速实施办法(试行)》,打造全流程审批“遂事办·随时办”模式,实现简易投资项目“全流程审批15天”,一般投资项目“全流程审批30天”,特殊投资项目“全流程审批60天”。
山区县以何招引企业?
聚焦“双招双引”一号工程,遂昌推出“店小二式”精准服务模式,采取“代筹划、代协调”等方式,实现企业投资项目从工商注册到施工许可“全流程有人帮”,助力企业落地效率“全时段大提速”。
“软”服务弥补短板 引进来更要留下来
“闲暇时,去老街品味当地美食、欣赏美景;工作时,了解研发室检测机器新进展,与企业沟通技术研发难题……”自2021年来到遂昌后,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焊接高级工程师汪涛的生活充实而又美好。
“风景好、生态好、政府服务更是好。”在遂昌,作为研发人员的汪涛找到了自己的“诗和远方”。
作为老牌的山区工业县,20世纪90年代,遂昌“五朵金花”的名声享誉在外,金属制品更是首屈一指,是引领丽水市工业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
伴随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技术单一、设备落后、人才短缺等短板愈发明显。
为此,遂昌凝心聚力搭建科创平台,多措并举激活产业动能,做大做强生态工业主平台。
2021年6月,遂昌与武汉大学成功牵手,共同建设金属制品研发中心,为企业转型升级、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据汪涛介绍,2021年7月,遂昌一企业生产的产品出现大量黑点缺陷且无法消除,导致订单一度无法正常交付,“研发中心得知后,第一时间组织人员现场查看、分析研判,并通过改进合金投放方式消除缺陷,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通过这台扫描电镜系统,可以将金属制品放大20万倍,找到其问题所在。”在武汉大学—遂昌金属制品研发中心,浙江开源金属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黄斌正在查看该研发中心设备的进展情况。他表示,该研发中心将弥补此前遂昌产业发展中的短板,让企业引进来,更能留下来。
诚然,山区发展不仅承载着来此投资企业的共富梦想,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