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国内

【东西问】百年考古学如何让中华文明“西来说”不攻自破?

发布时间:2022-11-25 10:16:00来源: 中国新闻网

  在中国考古学百年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是最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几代考古人潜心研究历史遗存,揭秘当时的社会和历史。考古学如何将中华文明归为“西来”的学说不攻自破的。今天小新就来到了西南民族大学,邀请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王建华教授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

  【解说】王建华介绍,从当前可见文献来看,1962年,夏鼐在《新中国的考古学》一文中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术语,用以论述古代中国不同群体的紧密历史联系及新中国确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结构,而这一提法也是基于新中国成立后逐渐积累的考古学资料。

  【同期】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四川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 王建华

  新中国成立后,十几年间,中国考古发现的资料不断丰富,那么这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址就发现有3000多处,其中经过发掘的有100多处。那么这样一些遗址分布于不同地域,代表不同的文化因素,那么这些文化它们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那么需要有一些系统地深入地研究,当时为了研究这些考古学资料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

  【字幕】考古学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立了什么样的联系?

  【同期】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四川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 王建华

  那我们所获取的(考古)资料都是实物资料,那实物资料它是一个物质共同体,它是由人创造的,所以它又和“人的共同体”直接相关。那我们可以通过考古学发掘的物质共同体来揭示人类共同体的这样一个研究。那么在我们发现的众多的考古学资料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地域、不同时代,它的一些考古学文化共同的一些文化特征,就是我们所说的考古学物质的共同体,那么这样的一些共同体,它和特定的一些人群是有关联的。

  【解说】王建华表示,只要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会留下实物遗存。在对没有文字的人类社会历史的研究中,考古学可以通过这些(实物)遗存去研究当时的社会和历史,因此极大地扩展了历史空间,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维度。

  【现场音】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四川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 王建华

  从历史这个角度来说,(考古学)它是一个长时段系统的研究,比如在相应的这样的一些纹饰上、服饰上就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不同的人群的一些符号。比如这个上面它有一些龙纹,有蝴蝶纹,有鸟纹,在不同地域它可能是独立起源的,但是在特定的区域,它可能就受到了其他区域的这样的一些文化的影响。所以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些物质的载体,所以我们现在才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不同人群之间他们交往交流交融的这样的一些证据。

  【字幕】百年考古学如何让中华文明“西来说”不攻自破?

  【同期】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四川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 王建华

  “中华文化西来说”这是在中国考古学诞生之初西方学者提出的一个观点。当时提出这个观点它有历史的一个原因,因为当时中国的考古学资料不太丰富。那么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丰富,我们知道中国不同地域的文化是独立起源发展演化的,有自己的文化体系,尤其是在史前时代。那么经过百年考古学的研究,可以揭示中国的文化、文明是独立起源延续发展的。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