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调整后如何应对?医生:有效防护下可进行正常社交活动
【解说】近期,随着各地疫情防控措施的不断调整,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有了新变化。以广州为例,餐厅恢复堂食,许多出行方式以及公共场合都不再查看核酸证明等等,对于这些新变化,有些居民一时还“不习惯”,大家在个人健康的角度该如何应对,记者为此走访了多位医生。
【同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副主任 詹少锋
我们也料到了,就是居民呢反倒对这个情况有些不适应,当然这种不适应短期内是存在的,但是我觉得大家还是要从调整心态和做好个人防护,这两个方面着手,大部分的普通民众,建议还是在做好有效防护的前提下,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但是要注意几点,第一就是在外出环境肯定要戴口罩,我们在外出环境中,一般来说戴普通的外科口罩,医用口罩就可以了,因为我们只要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那么传播的风险是非常低的,大部分的年轻人免疫力正常的话,很多都是无症状的,或者症状非常轻微的,大可不必担心。
【同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 吴伟
就像普通人得了阳性,就是一次感冒那样的症状,发热,咳嗽,咽疼,三五天就过去了,所以对于市民来讲,不用过分的担心,很多地方已经恢复了堂食,我想凭着绿码进出就可以参加应有的一些堂食,或者是一些社交的活动,但是我们也呼吁没有必要的社交就可以减少。
【解说】专业人士介绍,不同年龄段的人体质不同,免疫力也有所不同,但整体而言,现在的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性明显减弱,经临床观察,感染后大多为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无需特殊治疗。
【同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副主任 詹少锋
一般来说,轻症的话来说,我们就轻微的发烧,一般不超过38.5度,那么会有轻度的咽干咽痛,在第二到第三天,可能病人症状会轻度的加重,会咽痛进一步加重,一般来说第三天之后,症状会发生改变,尤其用药之后,咽痛的症状会逐渐缓解,体温也逐渐恢复正常,那么可能会遗留一些比如乏力,一些流鼻涕,胃肠道不舒服这些症状,一般在一周左右,或者一周之后,这些症状基本都会有缓解。尤其是注意一些,比如说过了三天之后,体温大于38度,仍然不能退热,或者说感觉自我症状的加重,当然我说的症状加重是新冠症状加重,那可以及时到医院来就医。
【同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 吴伟
对于这个现在像感冒一般的奥密克戎的一个感染呢,它很少侵入到肺,广东人民很喜欢的各种茶水,特别是以绿茶为主,还有柠檬水我们也可以用,柠檬可以做咸的,加点盐,切片啊,或者加点蜂蜜啊,喜欢吃甜的,也可以,使得这个咽喉部保持经常的湿润,那么对减少普通的感冒也好,奥密克戎的感染也好,都是很有帮助的
【同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副主任 詹少锋
年轻的群体来说,我们通过自测抗原,证实自己是阳性的话,一般在几天之内症状会逐渐减缓,可以在家做好自我监测,自我健康管理,可适当口服一些针对性的,比如说退烧药、止咳药、感冒药,一般就可以了。
【解说】而在疫情防控措施放宽之后,网络上也出现了不少“备药指南”或者“新冠药物推荐清单”,对于家庭而言,哪些药物值得适当储备,哪些“坑”不要轻易相信,中西医的医生都给出自己的建议。
【同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副主任 詹少锋
我们可以常规备一些,比如说像抗病毒药物,普通的止咳水,对乙酰氨基酚这些退烧的药,大人、老年人和小孩都可以使用到,不必要说囤很多药,囤很多药完全没必要。
【同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 吴伟
我们可以备一些像我们广东很喜欢很容易买得到的,像桑菊饮,广东凉茶,板蓝根,这些都是可以的。那么备一些像维C感冒片,复方感冒灵片,在高烧的或者发热的时候,那么临时对症一下,吃一些退烧药,或者是拿一些冰袋啊,冰的毛巾,敷敷额头等等,这些也是可以的。
【解说】 而对于儿童和老年人群体,作为脆弱人群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更注意哪些细节,医生认为,对老年人来说,备“基础病药”比备“新冠药物”重要,对儿童,则是家人在“亲亲抱抱举高高”之前,要多加一道程序。
【同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副主任 詹少锋
基础的用药要维持好,一旦发现基础疾病有所变化,要及时在网上就诊,或者到医院就诊,这是没问题的。
【同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 吴伟
现在医保的政策也鼓励是可以开一个月药,两个月药,要对慢病来讲。
【同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新生儿科副主任 刘华
同时还要提醒家长朋友们,比如说我们从户外回来的时候,不要马上去抱孩子,或者去亲吻孩子,还是要适当做一下个人的清洁,或者把外套换下来,再去拥抱孩子,对于孩子一旦感染了之后,我们最主要的还是观察体温和精神的状态,如果孩子精神状态是好的,并没有出现很严重的发热情况,是完全可以在家里面进行护理的,如果出现了高烧,我们可以用退热药来适当对症治疗就可以了。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