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国内

解读一个武警中队的向心力

发布时间:2023-08-15 16:18:00来源: 解放军报

  “玛曲中队的兵,就该不一样”

  今年初,武警甘肃总队甘南支队玛曲中队又拿回了两块奖牌:一块是2022年度“四铁”先进单位,另一块是武警部队基层风气建设先进单位。

  消息传开,其他中队的官兵有的“眼热”,也有的反应“平淡”:“玛曲中队拿了先进不是新闻,没拿先进才是新闻。”

  对此,该中队军械员兼文书李建新见怪不怪:“中队获得集体荣誉,有人这样说;官兵个人夺得荣誉,也有人这样说。”

  今年4月,李建新参加总队军械器材保管员培训。培训结束参加考核,李建新全力以赴,综合成绩排名第二。对这个成绩,李建新挺满意。可一经别人的嘴,李建新就高兴不起来了,“玛曲中队来的呀,才拿了个第二”。

  “不怨其他中队战友这么说。”二级上士陈新建说,“事实上,每次想到身在玛曲中队,总能让人长精神。”

  那年,陈新建带应急班去参加支队的“创纪录、当尖兵”比武竞赛,以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夺冠。

  如果不是战友后来说起,没人知道陈新建经历了什么。五公里武装越野课目中,陈新建的膝盖旧伤复发,一度掉到了队尾。“你来自玛曲中队!”靠着一直念叨这句话,陈新建拼到了最后。

  陈新建的经历,哈萨克族战士巴提力也有过。

  那次,总队组织“一枪毙敌”比武竞赛。面对众多训练尖子,巴提力最终夺得手枪精度射击课目第一名。靠什么力拔头筹?巴提力说:“玛曲中队的兵,就该不一样!”

  “不知不觉,‘来自玛曲中队’,成了获得荣誉的‘万能解释’。”对此,中队长洛桑扎西心里清楚,“每一份荣誉都是拼来的。之所以大家每每想到‘身在玛曲中队’,是因为中队形成了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官兵有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时刻准备好,是一个动态标准”

  “嘟嘟嘟……”急促的警报声突然响起。一级上士高德帅翻身下床,第一个冲了出去。队伍很快集结完毕,并按照抢险救援预案携装开进。

  演练,又一次在雨中展开。上级意图很明显:“在下雨天展开,更贴合抗击洪涝、泥石流等灾害时的实际,更能锻炼部队的应急反应能力。”

  对每次演练,高德帅都很重视。这种重视,源于他在一次抗洪救灾中的失误。

  那次,他和战友紧急救送一位受重伤的群众去医院治疗。途中,他们才发现,地图上标的那座桥断了,险些误了大事。复盘时,对没能及时掌握情况,他作了反思:“最主要的一点是准备不充分。”

  听到高德帅这句话,中队长洛桑扎西当时觉得心头一震。

  那时,洛桑扎西正用心琢磨一件事:中队官兵在训练方面下力气不小,夜间还时常“加餐”,可几次处置突发事件,仍然有些手忙脚乱,原因何在?

  “准备不充分!”高德帅说的这句话,一下子点醒了洛桑扎西。后来,“时刻准备好”成为玛曲中队对工作的新要求。

  紧接着,他们推出了一套新的组合训练和考核方案。室内与室外、昼间与夜间、一岗多情与一情多案被统一起来。甚至,反制无人机也被提前纳入训练范围。

  “强度太大”“能不能用得上呀”……起初,有人对这种变化不适应。但一次处突实践,让大家疑虑顿消——

  那天,一架无人机突然进入禁飞空域。当班哨兵和应急小组迅速反应,用反制系统迫降了无人机。事后,当班哨兵的话让大家感同身受:“好在练过,不然真抓瞎了。”

  事实最有说服力。从此,该中队官兵开始向着“时刻准备好”要求自觉靠拢。

  当兵这些年,高德帅参加过中队大大小小数十次急难险重任务,处置经验丰富。他参与编写了支队处置各类突发情况预案,积极帮带技术骨干。

  下士赵振宇主动与地方电力局技术员联系,不仅拜后者为师,还着手备考初级电工、维修工专业技能鉴定……

  “时刻准备好,是一个动态标准。人人都能从中找到差距。它也是对整个单位的要求,让官兵人人都想着怎样为中队建设尽一臂之力。” 洛桑扎西说。

  上等兵邓长卓在文书休假期间主动补位,边学边干;下士赵振宇上哨时发现门禁出现故障,凌晨一点下哨后,他将门禁修好才休息;一级上士徐宝龙为让战友吃到正宗牛肉面,连续几周早上五点起床,到地方牛肉面馆去学艺……

  “‘时刻准备好’的要求,让大家朝着高标准完成任务共同用力。”洛桑扎西说,“中队的向心力越来越大,是因为每个人都在朝着‘时刻准备好’目标不断奔跑。”

  “一个个哨位连接在一起,就是祖国的钢铁长城”

  “你们中队为什么人人都这么拼?”面对兄弟中队主官的“探班”与“请教”,郝友也不隐瞒,“因为,在强军的价值坐标系里,大家都找到了自身定位。”

  回答很简单,却是大实话。

  “网络连接不畅,一般是由于网线水晶头内铜丝氧化引起的……”如今,二级上士刘兆京站在讲台上为“徒弟”们授课时,已很自信。

  谁能想到,刘兆京刚到中队时,一度想打退堂鼓。体重过重、军事课目考核成绩刚及格,让刘兆京在这个“人人奋勇争先”的集体中感到压力很大。

  时任中队长张腾了解到,刘兆京入伍前学过网络维护,心中有了主意。他让中队网管员赵菲菲帮带刘兆京。几次任务下来,刘兆京独立排除了不少故障,找回了自信。

  随着专业技能的提升,刘兆京主动请求与中队训练尖子结对子。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刘兆京渐渐跟上了大家的节奏,成为同年兵中进步很快的一个。

  下士杨靖宇是刘兆京的“徒弟”之一。今年初,杨靖宇向中队提交了申请书并如愿留队。

  入伍时,杨靖宇对自己的选择也产生过怀疑。初上高原的落寞、训练难以突破瓶颈的苦闷……都让杨靖宇开始质疑自己:“军旅路还能走多长?”

  拜刘兆京为师后,杨靖宇觉得自己“有了一片新天地”。后来,杨靖宇以综合排名第二的成绩被中队推荐,参加了通信专业培训。

  “为什么申请留队?”杨靖宇说,“因为我在这里找到了价值所在,心在这里扎了根。”

  “每个平凡岗位,都是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强军梦的结合点。”该中队指导员郝友告诉记者,他们结合开展“学典型、赶先进、当先锋”活动,请立功受奖官兵分享成长经历,不断开阔大家眼界。

  那天,大学生士兵王斌站上讲台演讲。他的一句话引来战友们热烈掌声:“一个个哨位连接在一起,就是祖国的钢铁长城。”

  “我们见证着时代巨变,时代也见证着我们的奋斗”

  时隔两个月,下士李林洋创下的中队单杠卷身上纪录,便被上等兵余浩东刷新了。

  纪录刷新的速度,让李林洋觉得够劲儿:“在这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不进则退。”激烈的竞争,源于中队营造的比拼氛围,更源于时代的托举与激励。

  在哈萨克族战士、中士哈曼眼中,有一种成长,与时代同频共振。

  “我参军入伍那年,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举行;我入党那年,一年两次征兵政策施行,中央军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广大青年官兵建功立业的舞台更加宽阔,部队成为更多年轻人的向往之地……”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哈曼在“军营朗读者”读书分享会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引发战友强烈共鸣。

  “我们见证着时代巨变,时代也见证着我们的奋斗。”随着哈曼的讲述,时间轴徐徐展开,伴随着强军事业不断成长的经历也呈现在大家眼前。哈曼说:“是这个时代给了我前进的动力,能与这样的时代双向奔赴,是一种幸福。”

  在玛曲中队,许多官兵感受到了这种成长的幸福——

  在支队指挥员“周期过关制”比武中,玛曲中队两名主官均被评为“优胜个人”;参加支队集训,下士冯小点、张炜鹏、陈勇同时被评为“优秀教练员”……

  这种幸福,也激励着中队官兵全力完成每一项任务——

  中队库室搬迁,班长张海涛马不停蹄搬完一趟又一趟;5名党员骨干在零下20摄氏度的室外连续作业数天,完成线路改造……

  这几年,该中队完善了分级分层能力生成路径,鼓励每名官兵制订成长成才规划,让想干的人有平台、让受挫的人找回信心、让困惑的人找到方向。

  中士王扬入伍前是在读大专生。义务兵服役期满后,他放弃了返校复读,选择留队。如今,他是中队的军事体育教练员。对此,王扬自豪地说:“和一群努力的人在一起,努力便成了惯性;和一群优秀的人在一起,优秀便成了习惯!”

  李旭峰 师军宁 本报特约记者 曹世凯

  锐视点

  向心力从哪里来

  ■刘含钰

  什么是向心力?当我们用一根绳子拴住一块小石头,拿住绳子的一端甩起来,小石头就会在空中做圆周运动。这时我们的手就是圆心,石头指向圆心的作用力,就是向心力。

  一个单位的向心力越大,这个单位的发展就会越好,凝聚力和吸引力也就越强,单位建设就会永葆活力。

  每到退伍季,为什么有的单位存在“走>留”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单位的向心力不强。强军事业是由人来完成的。留不住人才,是对战斗力建设的重大损害。留人工作平时做,莫待走时空对人。增强官兵向心力,除了要把留人的工作做到前头、做在平时外,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向心力从哪里来。

  向心力从哪里来?

  从促其成才的真心中来。有人说,人这一生苦苦寻找的,无非是被肯定的价值感和被需要的归属感。建功立业、有所作为,是每名官兵的追求。让人有成就感的单位,没有人愿意离开。正所谓,“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相反,如果无用武之地,体现不出其价值,久而久之,不是荒废,就是流失。提高单位的向心力,各级领导应拴住官兵的事业心,努力为官兵营造实现价值的创业环境、激发动能的制度环境、满足追求的价值环境,真心实意地为官兵的成长进步铺路子、压担子、当梯子、给位子,做到智者用其谋、勇者用其威、怯者用其慎,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从能专注打赢的舒心环境中来。能否拴心留人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工资、住房福利等物质待遇的高低,还要看我们是否提供了与官兵需求相适应的愉悦身心的环境。俗话说,苦不死人,累不垮人,但是环境不好能气跑人。官兵是军人,也是普通人,也需要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各级只有努力为官兵营造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用向上的文化激励人,用适当的奖励吸引人,自然会形成众马竞奔的生动局面。

  从心系官兵冷暖的爱心中来。“天下一情所聚也。”情之所在,一往辄深;诚之所至,金石为开。“我终于知道了,人们会忘记你说过的话,人们会忘记你做过的事,但人们绝不会忘记你带给他们的感受。”对官兵用心不真、用情不切,“不远不近也不亲”“不冷不热也不爱”,不但提高不了向心力,还会增加离心力。带兵爱兵千万招,真情关爱第一招。带兵,关键在一个“情”字;爱兵,根本在一个“心”字。爱兵,永远是激励官兵安心工作的强大动力。工作上大力支持,生活上热情关心,精神上真诚关怀,既解“燃眉之急”,又解“后顾之忧”,真正这样做了,就一定能够凝聚起生死相依、同舟共济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解放军报)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