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厚植沃土唱“兴”歌 “水城”乡村展新颜

发布时间:2022-01-09 12:11:00来源: 人民网-河北频道

  这里,是黄帝故都,底蕴深厚;这里,是北方水城,生态绿城;这里,是产业新城,品质靓城;这里,是实力之城,幸福之城……这里,就是中国环京津、环渤海经济圈的一颗璀璨明珠——迁安。

  迁安,一座依矿而起,因钢而兴的典型资源型城市。近年来,迁安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山清水秀、宜居宜业的生态之城,昔日“钢铁之城”摇身变为美丽的“北方水城”,传统印象中“钢城”的“灰色记忆”也转而被“水城”的“绿色风采”所代替。

  如今的迁安,正以崭新的姿势和万物一起生长。近日,人民网走进迁安,去体验这里的产业美、生态美、园区美、企业美、城市美、乡村美、社区美、生活美,为您带来《迁安转型记:从“钢铁之城”到“北方水城”》系列报道。

  

  迁安市大崔庄镇楼子山绿油油的水稻。 赵冠军摄

  人民网石家庄1月8日电 走在迁安的农村大地上,一条条水泥路蜿蜒向前,一栋栋农家新民居干净整洁,一个个产业项目蓬勃发展,一张张农民幸福笑脸灿烂绽放朝气蓬勃……一幅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波澜壮阔中次第展开。

  近年来,迁安市致力于打造全国有位、全省一流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迁安样板”,探索以工补农、以城市反哺农村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并获评“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其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更是入编《2020全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

  

  迁安市大崔庄镇白羊峪村芍药花盛开。 商立超摄

  城乡融合 构建统筹发展格局

  近日,在迁安市大五里镇山叶口村一家板栗酥饼店,店主刘海霞正在忙碌着制作板栗酥饼,刚出炉的酥饼香气四溢、酥脆可口、油而不腻,趁热尝上一口回味绵长,独具当地特色的美味让前来购买的顾客赞不绝口。

  据了解,刘海霞的这家店曾经是闲置的老宅,如今却变成了发家致富的“钱袋子”。同样受益的还有村民玄兆秋,他家在城里有楼房,老宅长期闲置,以前老玄还要时常操心房屋的维修和管护。自从景区和村利用闲置农宅联建打造后,老宅交给景区,被拆除新建。“闲置空宅需要翻建的,签30年合同,房屋由景区负责规划设计建设,前5年享受每年4000元补偿,每5年递增20%,30年合同期满,新建房屋收归自己所有,30年可增收将近20万元。”玄兆秋高兴地说,现在就等着景区每年往我账户打钱了,真是在家躺着就把钱赚了。

  其实,在山叶口村把闲置老房子变成“钱袋子”的不止刘海霞与玄兆秋两家。对此,山叶口村党支部书记曹军解释道:“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我们盘活了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变‘闲’为宝,让村民得实惠。有一些常年无人居住,村民无力或不想搞建设的破旧闲置房,我们两委干部带头与景区合作,带动30多户村民与山叶口景区签约,农户将闲置空宅出租给景区,闲置农宅变成了民宿,变成了特产店,变成了餐馆,变成了小酒馆,富裕了老百姓,富裕了村集体,实现了乡村振兴新突破。”

  这些发生在山叶口村的故事,是迁安市践行“城乡融合,构建统筹发展格局”的真实写照。作为首批全省城乡总体规划编制试点,迁安市率先编制了全省第一批实用性城乡总体规划,把全市1208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规划为包括1个中心城区、6个城镇组团、38个城乡微中心、318个乡村的“1—6—38—318”四级城镇体系。

  在全域布局上,迁安市以“三纵一横”4条绿道为轴线,释放绿道环境辐射效应,以片区建设引领全域振兴——

  长城片区,突出“青砖灰瓦、烽火乡愁”,充分发掘保护历史遗迹、乡土遗存、民俗遗风,以文化扮靓乡村,以旅游富裕乡村;田园片区,突出“五谷丰登、渔舟唱晚”,加快东部滨河绿道建设,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实现绿色崛起;旅游片区,突出“矿山幽谷、一村一韵”,发挥山叶口、金岭矿山等景区景点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村庄变景区,探索农旅融合新模式;高铁片区,突出“景观通道、瞬间流连”,加强京哈铁路、津秦客专、京哈高速沿线村庄环境整治和可视范围景观提升,打造美丽乡村的流动画卷。

  如今的迁安市,城乡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画面正呈现在大家面前。

  

  迁安市马兰庄镇侯台子村一角。 侯小刚摄

  全面整治 构筑靓丽秀美环境

  73岁的侯然是迁安市马兰庄镇侯台子村人,如今一有时间,他就会在村子里转转,或者到村南的健身小广场锻炼锻炼身体。“以前村里环境脏乱差,尤其是村南3000多平方米的臭水坑,一到雨季污水四溢,臭味熏天。”谈起村里这些年的变化,侯然赞不绝口,经过整治,以前臭水坑变成了美丽的水上公园,“村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马兰庄镇侯台子村的变化只是迁安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缩影。近年来,迁安市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和历史性的民心工程来抓,以村庄“五清三建一改”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首要突破口,坚持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全域整治、全景提升,决心一次下足、措施一步到位、整改一次达标,使得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了历史性新突破,老百姓纷纷为现如今优美的乡村环境点赞称好。

  “农村美不美,先看硬件硬不硬。”2020年迁安市共投入5.06亿元,实施全市农村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五化”提升工程,覆盖21个镇街343个村,完成道路硬化298.3万平方米,其中翻建246.91万平方米、新建28.39万平方米、白改黑23万平方米,铺设步道砖75万平方米、铺设路沿石27.5万米;安装路灯6439盏;美化墙体124万平方米,全市村庄“五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此外,在2020年投入5亿元基础上,2021年迁安市又投资1.3253亿元(其中市本级资金1亿元,唐山市奖补资金1070万元,省级资金2183万元),推进硬化、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覆盖184个村,硬化道路45.7万平,铺设步道砖24万平、路沿石10.7万延长米,墙体美化19万平,建设“小游园、小菜园、小果园”等节点130处,绿化10万株,改造农村户厕12105座、公厕260座,完成55个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

  农村人居环境舒适度、满意度稳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在迁安,一幅幅“村美、民富、人和”的画卷令人无比陶醉。

  

  迁安市杨店子街道高引铺村“绣娘手工坊”直播带货现场。 商立超摄

  产业先行 打造共同富裕县域样板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

  机杼声声,织梭飞舞,一丝丝彩线绚丽斑斓,一匹匹土布美轮美奂……在位于迁安市杨店子街道高引铺村的“绣娘手工坊”里,绣娘付建英正在赶制绣品。“我一天能织7米布,一个月收入1700多元。”付建英说道,现在不用出门就能把钱挣到手,太方便了。

  高引铺村是迁安市杨店子镇的一个小村,共410户人家。这里曾一度是偏僻落后的小乡村,如今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据了解,该村在2017年成立了村集体控股、村民参股的“绣娘手工坊”,村内许多中老年妇女,甚至一些年轻女性都成了“绣娘”。从这里产出的手包、床单、枕头、头巾、围裙等产品俏销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绣娘们用灵巧的双手走出一条全民致富的乡村发展新路子。

  无独有偶,杨各庄镇徐流口村的豆制品加工产业、建昌营镇新房子村的万亩梨园产业、市夏官营镇上庄子村特色渔业产业等等同样成为村民“发家致富”的“好帮手”……产业为先,迁安市打造出一个又一个助力乡村振兴的产业。

  此外,迁安市在全省率先设立运行“扶持乡村振兴产业促进共同富裕”公益金,政府出资0.5亿元,企业家出资0.5亿元,重点扶持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绿色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等项目,助力一、二、三产融合,推动“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增收能力”,打造共同富裕县域样板。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投资8.5亿元打造的金岭矿山传奇公园,带动了周边千余户增收;投资6000万元的利合耕养项目,利用废弃矿坑年产冷水鱼上百吨,填补省内空白。同时,迁安市积极推动“农民”向“职工”转变,目前全市农户户均1.5人从事非农产业,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2万元。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眼前的迁安,正驰而不息,以整治为基、以产业为要、以为民为本,上下齐心,描绘出城乡富美新画卷。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