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江苏:疫情下一根芦蒿的12小时“闭环”之旅

发布时间:2022-03-31 14:41:00来源: 新华日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阳春三月,江苏人的餐桌上总少不了一把嫩绿的芦蒿。当前,疫情形势复杂严峻,田间生产、物流配送、质量检测等环节是否有保障?餐桌上的“春意”会迟到吗?记者“沉浸式”追踪一根芦蒿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

  基地——

  3小时,芦蒿完成收割装箱

  3月26日清晨5点30分,天刚蒙蒙亮,位于南京市栖霞区龙潭街道大棚村的南京强为平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基地已经忙碌起来,采摘领头人孙桂香早早来到田里,仔细观察、比较大棚内芦蒿长势,根据订单需求量,圈出即将要收割的大棚。

  半小时后,家住大棚村的徐和平停好电动车,翻出手机上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给孙桂香查看。测量体温、用消毒剂清洗双手、戴上手套后,徐和平熟练地从工具堆里挑选出一把镰刀,走进芦蒿大棚。

  59岁的徐和平是割芦蒿的一把好手,已经在这里干了七八年。记者看到,大棚内被分成6条“赛道”,每条道坐着一名工人,他们挥动镰刀、干脆利落。不多时,徐和平已领先其他工人至少一个身位。

  “最多时,我一天能割200斤。”徐和平说,以前不戴口罩时大概过一刻钟直起身休息会儿,现在差不多十分钟就要起身喘喘气,“虽然戴口罩会影响割芦蒿的效率,但为了安全,大家都不敢大意,戴口罩既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消费者。”

  孙桂香表示,基地每天要割4-6个大棚的芦蒿,总量2000-3000斤。“出货量比疫情发生前差不多翻一倍,但能用的工人却少了。一些地方出现黄码,所以这段时间只能用附近村里的工人,以前工人们早上6点开始干活,下午3点左右就能结束,最近都要干到下午5点。”

  与许多绿叶蔬菜不一样的是,芦蒿要在田头经过粗加工才能装筐。在一个已经收割完的大棚内,只见工人左手抓起一把芦蒿的叶尾,右手顺着杆向下一抹一甩,留下一把光秃秃的芦蒿杆。当面前芦蒿杆积累成堆时,工人将芦蒿送到大棚中央的案板上,孙桂香手起刀落,切去杆端偏老的部分,留下鲜嫩的芦蒿杆装箱。

  上午8点30分,一辆装满芦蒿的货车驶出强为平基地。“我们基地第一批芦蒿一般上午八九点送出,供午市;第二批下午1点左右送出,供晚市。”基地负责人、南京祥瑞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志军告诉记者,基地主要种植芦蒿等叶菜类产品,供给苏果、盒马、欧尚、每日优鲜等线下线上平台,辐射南京及周边城市。在疫情防控期间,基地提供全程采摘、配送服务。“疫情发生以来,我们每天根据苏果超市订单需求,为苏果提供200-800公斤芦蒿,除了做好人员健康监测,基地每天会对运输货车做好消杀工作。”

  仓库——

  1小时,检测合格才能入库

  下午1点,王志军和采购员耿燕方搭乘贴有“华润苏果疫情保供物资车”标识的冷藏车从基地出发,40分钟后,车辆抵达南京马群苏果物流配送中心。测体温、查“双码”、看核酸检测报告……证明齐全后,耿燕方递交上供应商货单,将冷藏车在N76号码头停靠。

  5分钟后,苏果工作人员带着卡板和手压车前来卸货,将冷藏车上的芦蒿搬入恒温仓。此时,恒温仓温湿度监测点显示:温度14.5℃、湿度73.3%。至此,芦蒿从田头来到苏果大仓。但基地的任务并没有完结,王志军和耿燕方还需等待质量检测结果,才算交货成功。

  下午2点,配送中心生鲜收货员吉宁和苏果超市食品安全检测中心检测员于兰先后来到卡板暂存处,于兰随机选取几筐芦蒿,从每筐中抽出3-5根装袋后立即返回检测中心。

  吉宁戴好手套,打开芦蒿包装袋,将芦蒿小心摊开在检测筐中,仔细闻味道,并掐了掐杆部。“这是对芦蒿进行品检,主要是看芦蒿是否新鲜,根茎是老的还是嫩的,闻一闻芦蒿的清香味如何、有没有腐烂和变质。”吉宁说,品检数量根据来货数量定,一般是10件以内抽检3件、10-20件抽检6件,以此类推。“今天到的这批芦蒿非常新鲜,色泽透绿,一看就是刚离开田头不久。”

  于兰随后将样品切割后放入锥形瓶中,倒入试剂和显色剂,放置在“数显恒温水浴锅”中等待充分反应。“农残检测主要是检测蔬果中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结果不合格时就要赶紧通知验收部门,他们会对不合格商品及时截流,进行退货处理。”于兰说,3月24日,就有一批商品因检测不合格被全部退回。

  “0.706%,合格。”下午2点30分,农残检测的结果出来了,看到这一数值,王志军露出笑容。

  “0.706%的农药残留量可以说是非常低了。一般来说,低于50%农残检测结果就算合格。早些年我们也有过非常接近50%的合格数值,但总觉得这样还不够,于是我们改变种植模式,在引入八卦洲芦蒿品种之前,先晒地一年,让土壤氧化;除了每年一次的除草外,种植时全部使用有机农药,同时用杀虫灯灭虫,尽量减少农药使用。”王志军说。

  南京马群苏果物流配送中心验收负责人郭伟介绍,凡是送来大仓的生鲜产品,都要经过品测和农残检测这两道检测,全部合格后再称重核算重量,这才算验收完毕。疫情期间,作为网点配送枢纽,马群物流对门店实行“一日两配”,每日保证运抵两万多箱蔬菜、蛋品、水果、肉禽等民生商品,配货量同比增长50%,员工停止轮休,加班加点,保障民生物资“不断供”。

  门店——

  30分钟,上架迎接“咬春”市民

  搬货、分装、打包……下午4点10分,恒温库内忙而不乱。一名工作人员从卡板暂存处搬了两箱芦蒿,放到“亚东新城购物广场”牌子后面的卡板上,卡板上还放着葱、水芹、鸡蛋等商品。

  “这里是我们的集散区,不同牌子代表不同门店,员工根据门店提交的订单备货,然后用保鲜膜打包送往门店。”郭伟介绍,对于生鲜而言,最关键的就是新鲜度,特别是芦蒿类绿叶菜,从田头到达大仓后,再集散到门店,订单响应最快能实现3-4小时送达,保证商品在门店陈列时依旧非常新鲜。

  下午4点30分,停靠在E12码头的冷藏车满载货物向苏果亚东新城店驶去,10分钟后,车辆来到该门店收货处。门店环境健康安全部部门经理赵晓勇来到冷藏车前,打开随货同行单清点、核对商品数量。他表示,疫情期间,冷链等特殊商品还需要查看检疫检验报告。

  查验无误后,门店员工朱小红和同事立刻将生鲜类商品搬上推车,小跑着来到对应的排面前。朱小红用橡皮筋将芦蒿分扎成小把,每把约三四十根芦蒿,均匀摊开在排面上,放了20把芦蒿后,朱小红将筐中其他芦蒿整理好,送回门店仓库。“我们是动态调整的,一般排面上先放20把左右,然后根据销量及时补充。门店温度比仓库高一点,放多了堆在一起不利于储存。”她说。

  下午5点,亚东新城门店迎来不少选购晚餐食材的顾客。附近居民孙虹来到芦蒿排面时,她的购物车里已经放了一袋土豆、一颗大白菜、一盒猪肉……“这个芦蒿看起来不错,春天了就应该吃芦蒿,‘咬春’嘛!”两把芦蒿“躺”进她的购物车。

  “市民如果不便出门,也可以在手机上下单,1小时后,菜品就能送上门。”亚东新城门店生鲜负责人滕杰告诉记者,疫情期间,苏果拓展“无接触服务”,满足市民线上购买需求,南京门店线上订单量近期单日同比增长50%。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