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江苏多地农产品滞销“伤农”,背后问题如何破解?
江苏南通一超市蔬菜区。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摄
一边吃不着,一边卖不掉。城市居民感叹菜价高,农村菜农苦于“菜贱伤了农”。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进入3月以来,江苏多地农产品“滞销”现象引发关注。
如何采取更有温度的措施,让农产品能够“出得去”,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物美价廉的新鲜农产品,又不让菜农的含辛茹苦打了水漂,避免出现“丰产不丰收”“谷贱伤农”的现象。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教授方世南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提出,有效破解农产品滞销难题是当务之急,应多措并举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大力恢复“菜便于行达天下,货畅其流天地宽”的市场流通格局,切实解决农产品滞销和城市居民菜篮子问题;二是要在继续发挥网络销售作用的同时,探索在国有邮政系统建立快递队伍帮助推销农产品的创新举措;三是要大力发挥好志愿者为农产品销售难助力的作用;四是城市要根据目前抗击疫情的实际情况,将农产品销售网点更多地布局于面广量多的社区,以利于更好地解决好农产品销售难和服务于居民的菜篮子问题。
显然,呼吁社会爱心人士伸出援手并非长远之计。那么,江苏各地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又有哪些问题待解?
泰州兴化:鼓励机关工会会员购买帮扶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民生难题。泰州兴化市多部门通力协作,为积压滞销的农产品找“出路”,解决农户燃眉之急。昌荣镇孙坤健、大垛镇王月丰等数百户农户都是受益者。大垛镇保宽村有6个家庭养殖场和约4万羽蛋鸡。在多方协助下,这些农业大户不仅签下了采购商,还按要求办理了运输通行手续。“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我家每天的损失将近一万块,这是个不小的数字。”千垛镇姜戴村养殖户许戴平说。
鸡蛋2404吨、甜瓜1082吨、果蔬186吨、水产6060吨……4月11日,记者从泰州兴化市农业农村局拿到了一组滞销农产品数据。为确保农产品“出得去”,饲料、肥料等农业生产物资“进得来”,该局协助交通部门有序发放数百张通行证。
“除了按要求发放通行证外,我们对种植业、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进行了摸底统计,并根据每天新生产的数量进行日常监测,以便掌握相应总量。目前,全市有蔬菜基地79家,畜禽基地979家,水产品基地30家。”兴化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徐松春心里有本清楚账,“我们将掌握的情况一并发给商务、市场监管、供销等部门和商超、电商等单位,多部门联动来解决滞销难题。”不仅如此,该局将时令较强的农产品统计情况转给市总工会,鼓励会员购买帮扶。
“农产品滞销牵动了社会各界的心。”兴化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胡亚彬告诉记者,“总工会倡议全市会员发扬‘互爱互帮互助’精神,将全年福利的30%用于购买农产品,解决农民在疫情期间的‘急难愁盼’问题。首批各级工会助力农产品消费金额已达181万元,助力消费农产品逾20万公斤。随着第二批、第三批农产品目录公布,爱心还将延续。”据测算,该市机关、企事业单位23700名会员全部参与爱心购买,预计可解决901户农户滞销难题,有望助力消费超千万元。
兴化市交通局工会主任翟德璧介绍,该局除了参与卡口管控、与多部门联动审发通行证外,也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拿出会员福利的30%购买滞销的农产品,“目前购买的主要是急需出售的鸡蛋和甜瓜,全局200多个会员,每人每年工会福利1800元,每人拿出540元根据季节分三批购买农产品,尽可能支持菜农回笼资金,首批每人购买了100元的甜瓜、80元的鸡蛋。”
记者了解到,兴化是农业大县,大部分农产品销往上海。“近期因疫情导致物流不畅,农产品难以进入上海。我们及时做了摸排,主动联系并鼓励大型商超优先采购本市滞销农产品,尤其是容易变质的农产品。同时,我们还借助电商公共服务中心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兴化市商务局市场建设与商贸流通科科长孙小康介绍。
苏州太仓:建立市镇两级应急配送体系
滞销农户急,政府解难题。“面对老百姓对‘菜篮子’的需求和农户对‘收成’的渴望,苏州太仓市多措并举打通疫情期间地产农产品销售渠道。”12日,太仓市农业农村局曹炳华向记者介绍。
太仓双凤镇新湖村有蔬菜产业化基地300亩,在疫情期间也陷入“卖菜难”的困境。太仓市成立保供小组,在掌握全市农产品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推动生产基地、商超、企业及本地蔬菜批发市场等各方合作,加快农产品产销信息互通共享,目前每日可顺畅销售100多吨地产蔬菜。
在太仓市农业农村局和商务等部门“过问”下,当地农户实现了“云销售”。迈物云仓、绿阳蔬果等线上销售平台与各蔬菜生产基地对接,其中迈物云仓线上平台日均可完成约1500个订单的配送,蔬菜日销售量约15000斤。“这些云平台解决了我们部分农产品的滞销问题。”种植户郭永早说。
据了解,当前,太仓市已建立市镇两级“7+1”农产品应急配送体系,选取拥有蔬菜冷藏保鲜及配送能力的基地,设置镇级配送点7个、市级配送点1个。每个镇级配送点稳定储备1至2吨新鲜蔬菜,紧急情况下负责镇域范围内主要商超及封控小区的配送。市级配送点负责支援各镇(区)配送点,与市区大润发、仓建、华发、沃尔玛、永辉等主要超市建立本地蔬菜供销关系。目前,市镇两级蔬菜应急配送点拥有配送车辆30辆,蔬菜库容量15000立方,近日实现日均应急配送7吨蔬菜至各大超市、1500份蔬菜套餐至各封控小区。
此外,在推进农产品货运畅通管理方面,太仓市通过“娄城防疫小程序”线上开展货运码审批。该市农业农村局聚焦蔬菜、猪肉等重要农产品,开展精准服务,指导企业做好货运码以及静默期间重要保障物资通行证等申请,同时做好疫情防控跟踪管理。截止目前,当地已审核发放农产品运输货运码376个、静默期间重要保障物资通行证49个,有效保障地产农产品运输通畅。
当前,上海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太仓市在组织农产品援沪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滞销难题。为此,太仓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设置援沪农产品供应点,配置人员闭环管理隔离点,全市各生产基地将援沪农产品运送至供应点后统一交货装车。同时,当地安排专人跟车押运,与上海对接,确保农产品安全通畅送达。3月14日以来,太仓向上海供应生猪125批次共960吨,供应蔬菜3批次共28吨。
专家:多头管理导致物流受阻
4月12日,记者从江苏省农业农村厅获悉,农产品滞销主要是因为交通运输不畅所致,该厅积极与交通部门协调,确保运输畅通。农业农村厅建议,对能冷藏的农产品先行采收,并鼓励菜农运用电商销售。尽管如此,后续运输问题依然存在,如果运输问题不能切实保障,即使有了大量电商订单,也会影响农产品的品质。
“症结主要还是交通问题上,各地也在积极采取措施,能本地消化的尽量在本地消化,跨区域的运输容易受限于交通问题。”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相关人士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切实做好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要求全力保障货运物流特别是医疗防控物资、生活必需品、政府储备物资、邮政快递等民生物资和重要生产物资的运输畅通,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该《通知》明确,对与本《通知》要求不符的防疫通行管控措施要立即整改,对于严重影响货运物流畅通、造成物资供应短缺或中断的,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有关地方、单位和人员的责任;严禁擅自阻断或关闭高速公路、普通公路、航道船闸。
记者注意到,4月13日,江苏省交通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联合召开多措并举保障供应链稳定通畅工作视频会议,会议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切实保障货运物流畅通高效,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维护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会议强调,各地要迅速启动区域协调的保通保畅工作机制,严格执行省疫情防控指挥部确定的全省统一的公路查验标准,不得再增加限制措施;要对来苏返苏车辆严格做好分类闭环管理,在确保疫情防控的同时,做到交通物流畅通有序。13日24时前,江苏对关停的高速收费站进行适当调整,恢复其中40%,即52个收费站正常通行。
针对解决农产品滞销难和城市居民菜篮子问题,方世南指出,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各地要强化对于国家宏观政策的执行力和服务全局的意识。抗击疫情并不意味着封路,有些地方为了保一方平安,把许多交通道路简单地一封了之。“‘绿色通道’本来是为鲜活产品过各类关口而开辟的手续简便、安全快捷的通道,但是疫情以来,各级层层加码,导致绿色通道全部放缓速度,有的甚至干脆就封了。”他认为,为了防疫形成了多部门监管,这种政出多门的多头管理方式,也是造成目前农产品物资物流严重受阻的重要原因。
在方世南看来,坚决阻断病毒传播渠道,抗疫的要求不能降低,但还应做到公路交通网络不能断,保证整个社会物资运行不能断,应急运输绿色通道不能断,必要的群众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通道不能断。要根据国家部署,支持邮政快递企业延伸乡村物流服务网络,加强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通过搞好农产品的流通切实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和城市居民“菜篮子”问题,中国邮政应当发挥好当之无愧的“国家队”的积极作用。
方世南还指出,城市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与市场农产品供应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要充分发挥志愿者服务农产品销售的作用,要招募和组织农产品助销志愿者队伍,深入田间地头广泛征集意见,协商出办法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题。如精准把握农户滞销情况,借助网络平台和社交平台及时发布农产品滞销信息,对接收购商做到有效服务各类市场,进一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一些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热衷于建造与社区相距甚远的大市场,而忽视星罗棋布的农产品小市场建设,特别是忽视社区内部的农产品小市场建设。在没有疫情的情况下,一般家庭可以开车出行采购,而在疫情期间,由于实行严格管控举措,一些大市场就无法发挥应有的功能。相反,社区农产品小市场的作用就充分彰显了出来。”方世南建议,从实际出发,根据强弱项、补短板的理念加强城市社区的农产品小市场建设,这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