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省江苏持续推进“产改”有何深意
今年,在目前全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以下简称“产改”)试点企业1275家、覆盖产业工人316万人的基础上,继续分层分类扩大试点,全年力求实现各级各类试点总数近1万家;省级层面确定23项重点工作、10个重点实施项目,紧盯发展亟需、职工急盼、矛盾集中的关节点精准发力;分类选树典型,鼓励基层创新,努力形成一系列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可复制推广、在全国全省有一定影响的经验做法……4月19日召开的江苏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第四次联席会议暨工作推进会,就深入推进产改工作精心布局落子,吹响了这个经济大省、产业工人集聚大省产改工作进一步扩面提质增效的进军号。
今年是产改这一重大改革实施的第五年,全国推进产改工作协调小组将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产改工作进行考核评估。作为全国产改全面试点省份,这些年来江苏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实践,产改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但江苏也始终头脑清醒,对标现代化建设新要求,全省产改依旧任重道远。
蹄疾步稳,结出新成果
3月4日,一场以“我与冬奥会的故事”为主题的“劳模工匠进校园”公开课上线直播,吸引了5万多名无锡师生的关注。近年来,劳模工匠进校园、思政教师进企业“双进”活动,在全省开展得有声有色,全省参与授课的劳模工匠和思政教师有1755名,线上线下受众达1200万人次。
自产改落地实施以来,坚持党建、工建、产改一体推进,深入开展非公企业“三创争两提升”和“双进”活动,让政治引领在江苏产改中释放出了强大聚合力。去年,产业工人在全省新发展党员中占14%、在省级“两代表一委员”中占10%左右、在省劳模中占45%。
产改是一项系统工程,围绕推进政治建设、赋能成长、维权服务、支撑保障、聚力共建等“五大工程”,省各相关部门迄今已出台40项产改配套文件、明确400多个主要政策点,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改革“四梁八柱”。
今年4月,我省首批29名特级技师名单公布,亨通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韦冬入选,从一名普通的维修电工“逆袭”成为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
如韦冬这样“逆袭”成长的高技能人才越来越多。省人社厅副厅长顾潮列举了一组数字:去年,全省新增高技能人才24.8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479.8万人,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28%,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32%。全省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价达84.7万人,评价量位居全国第一。
企业是产改的主体。江苏坚持试点先行,打造改革样板,激发出广大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得益于职称评审权限政策放宽,亨通集团成为全省首家被授予正高职称评审权的民营企业。“集团对300多工种明确任职资格及职级标准,完善从初级工到高级工、从技师到高级技师和首席技师的职级纵向评价体系。”亨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崔根良说,近两年,集团75%以上技能岗位通过资格认证,2800多人通过评定有了新的职级身份。
基层产改创新的鲜活事例也不断涌现。去年7月,泰兴经济开发区组织开展了化工行业“能级工资”集体协商,明确安全赋能奖励标准为人均450元左右,企业每年安全生产投入不低于营业收入的1%,化工行业工资每年增幅原则上不低于6%。
扩面提质,打造新亮点
今年产改工作被列入江苏省委常委会2022年工作要点以及省委重点督查检查考核事项。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省产改办主任徐大勇表示,省产改办将按照省委部署要求,扛起责任担当,完善试点体系,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全面扩面提质,推动江苏产改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翻阅推进会上印发的相关文件,今年江苏深化产改工作的“路线图”“施工图”很是清晰:通过分级推进、分层试点,不断完善试点体系,形成省—市—县—乡纵向到底的产改试点格局,推动产改试点在各产业全覆盖;指导推动各地区、各产业行业、各基层企业自主创新探索实践,提高产改质量,如,指导各设区市至少选取两个特色产业集群推进改革;分类培树先进典型,放大示范效应。
打造技能江苏,重在培育工匠沃土。顾潮表示,今年,江苏将推进实施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全年完成补贴性培训120万人次以上;开展紧缺型高技能人才职业(工种)培训,动态发布职业(工种)目录;高水平开展技工院校提升行动,再建一批省重点技师学院和省级高水平技工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有效贯通课堂与车间,实现所学即所用。
值得关注的是,针对新就业形态群体实施关爱工程,今年被首次列入产改重点项目实施清单,全省将为3万名快递员、网约送餐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送温暖、送健康体检,新建500家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300家“司机之家”。
破解难点,力求新突破
毋庸讳言,当前,深入推进产改工作还面临不少难点堵点,需要相关各方提高政治站位,以钉钉子精神逐项落实今年产改的目标清单、责任清单、措施清单,汇聚力量,形成合力。只要久久为功,产改新突破完全可期。
解决职工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既是产改的重要内容,也是动力所在。采访中,记者听到不少职工的呼声,薪酬分配、职业发展等最为他们所关切。
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加工中心班副班长陈亮,是“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的宣讲成员,他就“常常被人问起工资有多少”,在他看来,产业工人的薪酬待遇还有提升空间,“要让年轻人觉得有奔头”。
“我也经常去学习产改经验,希望给我们一线职工带来利好,但听到的大多是国企或大型民营企业的,和中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完全相符。”常州老三集团有限公司样衣工兼工会主席李承霞举例说,公司职工学历不高,且没有职工技术技能等级评定自主权,只能请第三方培训机构评价,但有些评定要求写总结材料,对学历低的职工来说有一定难度。
疫情之下,产改又迎来了新挑战。邳州市总工会副主席、木制品行业工会主席何宝华说,邳州木制品企业80%以出口为主,受疫情影响,订单可能会减少,出口海运费、内销货运费上涨,今年的集体协商内容会根据企业经营情况进行调整。
开展产业工人薪酬激励协商,是我省深化产改的创新之举。截至去年底,全省已有8964家企业签订了职工技术创新或“能级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覆盖产业工人124万人。据了解,今年,我省将推进《江苏省集体协商工作条例》立法,深化集体协商健全产业工人薪酬激励机制,开展全省集体协商技能竞赛,推进产业工人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工作,推动“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化。同时,有针对性地继续加强对纺织等行业技能人才、科技创新等专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导。
何宝华说,今年邳州木制品行业计划将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素质提升融入集体协商内容,比如一线职工如果被当地人社部门认定为初级工、中级工和高级工,或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本科等学历,将在薪酬上有所体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