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高新区:打造区域人才中心 产业赋能科创高地
漫步街头,科产城人融合的理念贯穿始终。无锡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夏至时分,走进无锡国际生命科创园二期,20万平方米的工地已进入桩基施工收尾阶段,未来的这里将成为当地重要的科创载体。
在国内外“双循环”背景下,维稳拓宽海内外市场需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进行产业升级,这就需要地区提升人才招引力和创新驱动力。
前不久,江苏省无锡市召开全市经济运行分析会,明确将聚焦“长期科创”提质效,瞄准“465”现代产业引育更多创新型企业,一体推进科创载体、科技新城、科创平台建设,推动科技创新更好赋能产业发展。
作为“创新驱动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在今年无锡高新区发布的“高新区科创企业行动计划”,提出在5年内,每年投入不低于30亿元企业扶持资金,累计培育科创上市企业30家,新增上市后备企业300家,以增强科创产业实力。
航拍产业园区一角。无锡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飞凤来吴,提升硬实力,招引尖端人才
几个月前,无锡市委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会上提出:“后万亿时代”,无锡实现产业升级、动能转换、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最大支撑”从何处来?
答案是人才。
“氮化镓是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在光电、功率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吴越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海涛表示,2020年初,研发团队从几微米着手制备晶体,常常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终于把晶体厚度做到了11毫米。
谈到为什么选择无锡高新区,张海涛说:“在公司创业初期,氮化镓还不为人熟知,但地方政府很有战略眼光,给我们一事一议、介绍投资人。一年后,发展氮化镓、碳化硅等宽禁带半导体就被写入了国家‘十四五’规划。”
林茂鸟归,近悦远来。
“提高区域资源供给硬实力,加大政务服务力度,才能吸引人才;群贤毕至才能优化区域产业资源,填补技术空白,实现政企双赢。”张海涛认为。
“作为企业家,在我看来,招引尖端人才光提供购房、教育的优惠政策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着眼人才的发展需求,能不能帮人才建立或引入团队,能不能助其进行成果转化、业务成长。”海斯凯尔联合创始人邵金华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无锡位于长三角复地,面临着上海、苏州、南京等城市的人才虹吸,需要更完备的人才政策和和科研生态以增强竞争力,吸引尖端人才。
为此,无锡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新吴区委书记崔荣国在全区人才发展和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无锡高新区将迭代升级“飞凤人才计划”政策,抢抓海外人才回流机遇,帮助人才解决安居、就医、子女教育等问题,加强尖端人才吸引力;同时扩充人才总量,力争到2024年全区人才总量突破33万人。”
位于高新区的无锡国际生命科技园。无锡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创新驱动,加大聚集力度,打造科技产业集群
吸引人才的目的是攻坚增产助经济,而经济市场的主体正是企业。
如何保持经济增长势头、积蓄发展后劲?《无锡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的顶层设计清晰而坚定: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过去人们在检查肝病的时候,需要手术取病理样本检验,且往往到晚期才会去检查。海斯凯尔自主研发了肝脏无创定量诊断系统,只要皮肤碰触2分钟就能进行肝脏的早期检测。”邵金华谈起这项给众多肝病患者带来便利的研发成果时,甚是自豪,“海斯凯尔从事的是创新产品,所以我们研发产品的时候,绝大部分核心部件市场上是没有现成的,从设计到制造加工都是从零开始。在我们产品中,一个关键部件是检测器探头上轻便手持的瞬时振动激发器,原来国内只有工业用的产品,重达几斤,无法应用。我们和国内大学的专家一起携手,经过多次设计、加工、修改和测试,将重量降低到了50克。产品最终在本地量产,现在检测次数已经达到四千万次。”
据邵金华介绍,该公司创业初期遇到许多“估计不足”和资金短缺的情况,好在地方给予了很大帮助。“落地高新区后,我们受到了入门指导和政策扶持;后续当地上下游供应链的产业聚集,为企业规模化生产提供了便利。”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不仅需要企业的自主意识、政府的大力支持,还需要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型企业梯队,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产业聚集度、产业链完整度对双创企业十分重要,苏南是高端医疗设备少有的产业聚集地,无锡拥有电子、机械、模具、计算机等一整套配套上下游产业,助力企业实现量产。如果当地能进一步增加聚集度,让一群人聚在一起,碰撞出创新的氛围,会更有利于健全产业链。”邵金华表示。
“当前,无锡高新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诸多产业链已经比较成熟了,但短波红外领域还处于起步期,有生产配套零部件的产商,缺乏下游的整机系统。”无锡中科德芯光电感知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大福说,“短波红外领域应用很广,2016年,我们创新的技术——安装有铟镓砷短波红外探测器的辐射计在风云四号、天空2号上得到应用后,团队便将眼光转移到了民用领域,在生物医疗成像、半导体检测、汽车自动驾驶等方面不断迭代技术,针对不同需要开发不同产品,从去年年底起,争取每个月推出一款创新产品,到现在已经推出了7款。”
补齐产业链短板可以丰富产业层次,增强地区吸引力;将高新技术在民用领域铺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又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无锡已拥有千亿级产业集群10个,但同时也面临着科技企业总数不足、聚集度不够的问题。2021年该地区高企数量虽然已达到1042家,相比之下,苏州工业园区高企数量已有2134家,相差近2倍。
对于无锡高新区的产业发展布局,崔荣国将眼光放到了未来产业,在他看来,“各地对未来产业的布局大都处于起步阶段,元宇宙、区块链等很多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广仍处于探索阶段,要想在这些产业上领先一步,亟需大量的科技资源和人才力量的投入,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迭代升级,融合政企学研,建设科创载体
科创载体作为企业培育土壤,往往能反应一座城市的科技创新程度。如何加速培育优质科创载体,这对当地孵化载体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提出了考验。
“升级科创载体物理空间,对于园区而言,首先要‘腾笼换鸟’,淘汰夕阳产业企业和非产业链相关企业,再进行空间的重新规划、新建拓展。”无锡国际生命科创园负责人匡宏告诉人民网,目前,无锡国际生命科创园二期已经进入了桩基施工收尾阶段。
“一期原来设计规划的是留学人员创业园,功能更倾向办公。但企业入驻后要建实验室、生产基地,受原有楼层结构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能对空间进行二次‘特殊设计’。”匡宏介绍,“二期采用弹性空间设计,设计之初就使每栋楼都满足生产、研发、办公、生活配套等需求,虽然单位成本高,但是载体可拓展,这就给今后科创企业5至10年的升级迭代留了空间。在硬件上,二期的井道、通风设施、污水排放,以及每一层楼的承重、层高,都是为企业药品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而定制的。”
正是如此推进建设专业化特色化园区,精准选择细分领域赛道的科创空间需求,使得科创空间更垂直和聚焦。
除了空间赋能外,政策赋能、产业赋能在科创载体的更新迭代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在园区内,一些初创企业及科技企业会遇到融资难的问题,希望能加大对科技型企业间接融资的力度,同时健全产业资本直接融资体系,促进科创企业和园区的发展。”东庄电力电子科技园副总经理陆莱表示。
“在长远的发展上,产城融合是园区努力的方向之一。园区内引入了省食药监药械审批中心、特殊食品创新中心等审核检测平台,结合当地江南大学的食品工程科目优势,共同提升园区的项目孵化器功能。”匡宏表示,尝试“房东模式”到“合作伙伴”的科产城人融合的区域发展理念,进行科创载体的软环境建设,可以在政府、企业、市场间找到最大“公约数”。
在长三角一体化、环太湖科创圈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太湖湾科创城片区正成为“十四五”头号工程。与此同时,在太湖湾科创带的“一带牵引”、重要助力下,也促使无锡高新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的目标更加明确且坚定。
数据显示,目前,无锡高新区拥有27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科创载体总数量在全市领先,但放眼全国,其“国字号”“省字号”科研院所、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仍属偏少,对此,崔荣国表示:“今年年初,我们提出了‘三年内建设400万平方米’科创载体的目标,要在加大建设力度的基础上,推动科技园区资源整合、优化调整,强化科技园区分类规划、分类建设,支持东庄科技园、北邮国昊、天安智慧城等争创省级、国家级品牌,加快生命科学创新园二期建设。”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是赢得区域竞争的“撒手锏”。为此,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发展竞争,均高度聚焦于科技和人才领域。谁占据了科技人才的制高点,谁就能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面对发展大局和创新大势,我们必须紧扣创新发展脉搏、顺应创新发展大势、赶上创新发展脚步,加快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发挥最大能量,打好高质量发展的‘主动仗’。”崔荣国如是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