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市野川镇:办活“农民夜校” 为乡村振兴“充电赋能”
为破解乡村干部对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服务群众知识技能储备不足,以及新任村干部普遍有学历、少经历,有想法、缺办法等问题,高平市野川镇以贴近基层、培训干部、服务农民为出发点,开办“农民夜校”,调配“营养套餐”,持续精准送政策、送技能、送技术、送服务,培育乡村干部,孵化乡村梦想。
整合资源要素,把农民夜校办起来
镇党委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专门领导组,党政办承担日常管理职能,明确各村党组织为农民夜校的“大管家”,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农民夜校”校长,统筹做好基础保障管理工作,确保农民夜校有场地,有标识,有设施,有制度。
“共享+”优化师资队伍。共享市镇两级党校师资力量和市党员教育“每周一讲”资源,按照政治素质好、工作业务精、致富能力强、思想作风优4条标准,按照“组织推荐、个人自荐、组织审查、支部聘用”流程,把13名“土专家”“田秀才”“致富带头人”纳入农民夜校师资库,镇村两级150余名干部和驻镇站所负责人既是学员,也兼职教师,并因需聘请市党建研究会、市直有关部门领导干部、业务骨干及驻村第一书记等50人进入师资库,选优配强师资力量,不断壮大骨干教师队伍。
“中心+”延伸办学空间。采取“中心课堂”+“流动课堂”的方式,以镇党群服务中心和17个村党群服务中心为“中心阵地”,结合培训课程、方式需要和运用“今日高平”APP,也可到各村小广场、小凉亭、文化室、老年站及农户院、田间地头开展培训,办好“小组课堂”“田间课堂”“指尖课堂”,把培训延伸到村组、到农户、到田间地头,把培训对象从150余名镇村干部延伸到全镇997名党员、13992名群众。
“15日+”因事调整时间。各村农民夜校坚持每月举办一次,也可结合群众意愿和需求适当增加次数,培训学时可长可短。固定每月15日为统一“学习日”,各村党组织提前拟定课程计划,月初公布,也可根据防汛、防火、防疫等特殊情况,在本月内机动调整举办时间,并提前一周通过公告、微信群等通知干部群众,方便干部群众参加培训。
课程设置精准化,让培训内容更营养
坚持“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送什么”,统筹采取三种方式动态掌握乡村干部群众培训需求。走访入户求意见。镇机关干部每月走访所包村“两委”干部,了解培训需求。各村“两委”干部每月至少两次走访群众,通过“单独倾听”“群体座谈”等形式,收集农村干部群众的培训意见和建议,第一时间经村党组织汇总后向镇党委反馈。目前,已汇总意见120余条,落实110余条。
课堂互动掌民意。充分发挥农民夜校建言建策功能,各村在每次夜校课堂上设置“现场有奖问答”环节,既检测学习成效,也征求培训需求,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营造氛围、掌握民意。
问卷调查划范围。镇党委结合各村收集回来的意见建议,制定“学习菜单征求意见表”,由网格员和辅助网格员入户,从固定学习内容和动态学习内容两大类征求培训内容类别意向,其中固定学习内容包含方针政策、党性教育、法律案例、安全防范、医疗保健、技能提升等六方面44项,动态学习内容包括营商环境、智能手机运用、信息软件运用、就业创业等四方面15项,征求意见汇总后经镇党委研究,确定培训课程范围。目前,已征求意见两批次,发放问卷一万余份,征求意见3830余条。
综合研判定课程。镇党政办统筹梳理收集回来的意见建议,突出“以农为主”,注重农村干部群众意愿,结合农时农事等实际开展综合分析研判,精细化设置各村当月培训内容。同一内容需求人数在10人以上的,及时与有关方面沟通联系,确定培训时间、地点、教师等,确保按时开课。目前,已通过“农民夜校”开展种植、养殖、文化、防电信诈骗等课程培训68次,参加培训的乡村干部群众达到8000余人次,真正把农民夜校打造成为了干部群众的“充电站”、干群关系的“连心桥”。
培训方式便利化,把“营养套餐”送到家门口
更新培训观念,创新培训方式,构建多元化的培训模式,让培训普惠每一位乡村干部群众。
乡镇派单学。从共性短板入手,把党的方针政策、农业农村政策、村级基层治理、生活通用常识等作为每月固定内容,聘请市乡两级党校教师、镇党政班子成员、机关干部、各村党(总)支部书记、回引人才、大学生专职村干、高层次人才及招募的志愿者等师资力量讲授。
农民点单学。坚持干部群众“想干啥就学啥,学啥安排啥”,由村党组织牵头,干部群众点单,邀请本土致富带头人、文明新风带头人、乡贤乡绅、农技能手、乡村教师、镇医村医、村级法律顾问、包村民警及按需外聘的专业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创业技能,培育特色产业、优势产业。
异地接单学。镇党委根据培训需要,围绕基层治理、环境整治、产业发展、文旅康养等重点,在镇内镇外选取一批不同类别的先进典型村,定期组织乡村干部和有学习意向的群众,到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产业有特色的村,通过实地观摩交流,学习好思路、好做法、好经验,提高乡村干部群众把握政策、创新创业的能力。同时,针对出行不便的干部群众,由镇党政班子成员、机关干部和各村“两委”干部组成宣讲队,定期入户宣传农业政策、就业信息和便民举措,提供便民服务,满足干部群众需求,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激励机制常态化,把评价权力放下去
坚持把农民夜校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工程,建立健全需求调研、学习预告、学时管理、效果评估等制度,制定群众测评体系,认真落实好学习计划、后勤保障等工作,通过三项举措做好双向激励,推动农民夜校有力有序、常态常效。
建立激励制度。对年度培训次数满12次得满分的村“两委”主干奖励500元,每超一次,奖励一分另增50元;针对参加培训干部群众,创新采取现场有奖问答、参学积分兑现等奖励模式,保证农民参学率和农民听学受益率,让干部办学有动力,群众来学得智力。
建全督导机制。镇党政办、纪检办不定时对各村农民夜校管理、运行、归档总结等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提出整改意见,与各村年底考核、“两委”主干工资报酬直接挂钩。对年度培训次数少于规定次数(12次)50%的,在扣除年度夜校培训考核分数的基础上,扣罚500元并对村党组织书记给予诫勉谈话。
建立反馈机制。由乡村干部群众填写农民夜校评价反馈意见,对当年度农民夜校的办学管理、课程内容、教师授课等夜校开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评价意见和建议。镇党委每季度召开一次“农民夜校”汇报会,对督导结果及干部群众的反馈意见进行通报,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年终进行评比表彰,确保农民夜校办出特色、办出成效。
目前,通过农民夜校培训引导,全镇共培育致富“带头人”173名,新型职业农民200余名,文明新风带头人34名,成立合作社组织89个,市场主体428个,普惠群众8500余人,真正点亮了农村“夜生活”,让乡村“主人翁”成为了振兴的“主力军”。(张捷)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