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因势兴产业 利导厚家底
陵川松庙“睡眠小镇”、沁水柿元“蜂蜜小镇”、城区苗匠“电商小镇”……一个个乡村优势产业活力迸发、生机涌动。全市1552个行政村集体收入全部破零,1435个村年收入突破10万元,970个村突破30万元,332个村超过100万元……广袤的晋城农村一派蓬勃气象。
近年来,晋城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的重要指示,以“系统谋划、全域推进”思路狠抓集体经济发展“一号工程”,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因势利导做厚做实集体家底,不断谱写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战略牵引
文旅康养串珠成链
“这个地方山美水清,吃住玩都很有特色。自从前年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开通到这里,我们都不知道来了多少趟了。”7月9日,带着家人走进陵川县六泉乡浙水村的民宿小院,市民张鹏满脸笑意地对记者说。
浙水村是太行山深处一个有着明清遗风的古朴山村,之前因交通不便“藏在深山人未知”,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村。“自从‘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穿村而过,我们村充分挖掘‘阳马古道’商旅文化底蕴,发展起了中药材种植、生态水厂、农家接待、峡谷观光等多种康养旅游业态。不仅带动我们顺利脱贫,更形成了集体增收、农民致富、多方共赢的好局面。”浙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靳慧永高兴地说,仅今年“五一”假期,村里就接待游客12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15万元以上。
同样的蜕变还发生在“太行一号”沿线及沁河、丹河两岸许多个晋城乡村。近年来,晋城市主动对接中央、省重大区域战略,规划实施了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丹沁两河沿线治理示范带和环城水系清水复流工程四大牵引性工程,辐射带动周边村人居环境、产业发展、集体经济、生态治理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围绕打造“太行一号”示范带,晋城市投资150亿元,实施89个项目,建设“三线路网”,建成“五大配套系统”,完成了特色产业布局,农业打底、文化搭台、康养赚钱,使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真正成为生态路、观光路、致富路,带动沿线243个村全部实现集体经济从零到20万元的突破;投资254亿元全力建设“百里沁河”经济带,统筹推进生态治理、古堡利用、路网提升、产业升级,坚持工业反哺、三产融合、增收共富,直接带动沿河112个农村实现“环境治、交通畅、文化兴、布局优、产业旺、生态美”。
作为全省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唯一整市推进试点市和全国康养产业发展大会永久会址,晋城市坚持把全市域作为功能完整的文旅康养目的地来规划、建设、管理,高标准谋划实施了“示范区+特色小镇+百村百院”等一批重点项目,走出了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径。
全市优选129个村落和108个明清院落打造“百村百院”项目,去年首批28个村、30个院已开门迎客,迅速成为热门目的地,今年开门迎客的村、院将各达50个以上;规划19平方公里的白马寺山高端康养示范区,4平方公里核心区已初成形象,2025年全面建成后,每年可接待游客500万人次以上,直接带动周边21个村康养产业发展。“司徒小镇”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深度开发集休闲、购物、餐饮、演艺、文教于一体的发展模式,仅“千年铁魂”品牌输出一项,即为村集体增收800万元。一系列重大战略牵引,正把全市乡村文旅康养产业串珠成链,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无穷动力。
进阶发展
特色农业渐入佳境
“你看这小小的黄梨,待到成熟的时候,可以做成梨干、梨膏、梨汁……都能卖出好价钱嘞。”炎炎夏日,一望无际的千亩梨园满目葱茏,嫩绿的梨子缀满枝头,村民们正汗流浃背地修剪着根根枝条。在他们眼中,这一颗颗即将成熟的梨子,正是他们村的致富“密码”。
高平市陈区镇铁炉村所产黄梨明清时曾进贡皇室,故有“铁炉贡梨”的盛名。然而,面对多年梨园因技术水平低、管理不到位而大面积荒置,近年来,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建飞牵头成立了铁炉贡梨种植专业合作社,从利用和改造村集体270余亩老梨园做起,带领全村开始走黄梨种植、存储和深加工之路。
“我们流转770多亩土地,种植标准化黄梨1040余亩,建成了高平市单体规模最大的‘铁炉贡梨’种植基地。”王建飞神色喜悦地说,他们还构建起了“选种—种植—深加工—线上线下销售—休闲观光”黄梨全产业链,而这背后正是依托了各项利好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为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难题,晋城市先后以财政优先支持、吸引社会资本、争取政策资金、整合涉农资产等多元化方式,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借助这股东风,铁炉村整合上级资金入股扩大合作社经营,村集体每年收取固定收益5000元;2019年通过优惠政策发展1000吨黄梨加工项目,村集体每年可获得5万元保底分红。今年,在200万元乡村振兴财政衔接资金支持下,该村延伸产业生产链,推动合作社走向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现在,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5万元,黄梨产业成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力支撑。”王建飞自信地说道。
沁水县龙港镇的柿元村,也在这些利好政策支持下,成就了强村富民的“蜜蜂事业”。村党支部书记李光军介绍,该村依托山西圣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蜜蜂小镇、中国蜜蜂博物馆(山西馆)、蜜蜂产品绿色生产车间等重点项目,搭建起全省首个数字化智能蜂场,企业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156.8万元,全村人均收入超过1.8万元。
好的政策是打通特色农业产业的快车道。如今,晋城市全力推动市乡村振兴公司及县农投公司作为农业农村建设发展投融资主体,推动实施建设陵川县双十万亩连翘示范基地,届时将有效促进中药材全产业链的形成,以集聚效应助推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
聚焦“特”“优”产业发展,晋城市逐渐形成了生猪、家禽、肉羊、蜂业、蔬菜、中药材六大特优产业和蚕桑、黄梨、甘薯三大特色产业的“6+3”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实现集体经济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特色农业渐入佳境。
百尺竿头
多元产业遍地开花
为激活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晋城市立足实际,多措并举,全力助推产业多元化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崭新路径。
盛夏时节,欣欣向荣。在位于侯村村的山西龙骏艾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一排排做工精美的环保餐具正从自动化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它们将发往北京、上海、西安等诸多城市。
“项目是2019年村里与江苏龙骏环保实业联合创办的环保企业,以玉米淀粉为原材料,年产万吨生物基食品包装。当年引进、当年建设、当年投产,产品供不应求,年产值5000余万元,利润达400多万元。”村党总支书记韩小抗兴致勃勃地介绍。
在推动产业发展中,村里构建起“公司+村集体+村民”入股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去年,公司盈利448.4万元,村集体分红300多万元,村民分红112.4万元。除此之外,该村还发展养殖、煤炭等多家企业,形成农业、工业、第三产业齐头并进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去年全村总产值达1.9亿元,集体收入达1000余万元。同时,侯村企业吸收周边村入股分红,带动他们“破零”增收。
在泽州县晋庙铺镇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大棚内,农户们正娴熟地分拣、装箱一朵朵鲜嫩肥厚的平菇。镇党委书记樊曙钰欣喜地说,去年他们抢抓泽州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这一机遇,在全镇开展了盘活“四块地”百千行动,带动王汉掌村、范谷坨村等6个村472万元入股引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去年年底共分红23.6万元。
深入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强力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工作,让农村“死产”变“活权”、“活权”变“活钱”。2020年,城区组建起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利用农村产权交易线上平台开展全市域产权交易,运行一年多时间已累计线上挂牌各类农村资源资产768笔,成交589笔,成交金额3018万元,为集体增收632.8万元。全市其他5个县(市、区)也都建立起了交易平台,有效推动农村(社区)资产资源规范流动。
穷村“破零”增收,富村抱团做强。沁水县嘉峰镇下辖18个村,平均每村集体经济达278万元,百万元以上村占83%,丰厚的家底激发该镇在多元化产业发展中有了更大筹划。镇党委组织委员杨田介绍,今年该镇已开始构架镇村两级经营体系,初期谋划了17个项目、预计总投资16.8亿元,旨在以多元化产业引领全镇域村级集体经济共同发展。
乡村振兴,任重道远。今年,为持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晋城市精准发力,出台了21条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强的专项举措,切实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牢牢抓在手上。晋城市委书记王震表示,“晋城市将坚定不移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用好系统思维,坚持全域推进,持续走好具有晋城特色的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之路。”(记者李志军 郑璐 王天晓)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