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擦亮文化名片 让人民共享文化成果
北京,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作为全国文化中心,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无尽的魅力。在落实文化强国战略上,北京肩负着重要责任和使命,近年来,北京市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正在加速,成果丰硕,未来可期。
传承文脉 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
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其基础在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近年来,北京市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卓有成效,可以概括为“一轴、两区、三带”。
“一轴”,就是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中轴线始建于元代,迄今750多年。在这700多年发展过程中,中轴线始终不变,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中象天法地、以中为尊、左右对称、礼乐交融的中华民族特有精神标识。中轴线是体现大国首都,体现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近几年北京以中轴线申遗为抓手推动老城整体保护,按照《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7月-2023年6月)》,一共48项任务,蹄疾步稳的有序推进。
“两区”,一个是北京老城,大概62.5万平方公里,一个是“三山五园”,大概68.5平方公里。这两个区域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两大核心承载区,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最近五年来,北京市在历史文化名称保护方面一个最新的认识和研究成果,有大量工作都在这两个区域。比如中轴线在老城,比如“三山五园”正在创建“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等。
“三带”,就是三条文化带,即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这是北京对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度探索。大运河涉及全国8个省市,京杭大运河的终点就是北京,所以北京是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承载地;长城串联起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北京的长城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这几年,围绕北京的长城文化带出台了规划,制定了一批重点项目;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西山被誉为北京的“父亲山”,永定河被誉为北京的“母亲河”,50万年的人类史,1万年的文化史,3000多年的建城史,860多年的建都史,基本都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有所体现。
此外,北京的革命文物众多,怎样形成一个框架性的认识?北京还梳理出革命文物的三大片区:北大红楼和中国共产党建党早期、抗日战争片区、新中国成立片区,把北京革命文物、红色文化资源非常系统地进行了整理。
据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介绍,北京还在构建遍布全市域、全要素的保护传承体系,彰显北京作为世界文化名城的文化魅力。“不论是‘一轴、两区、三带’还是革命文物的三大片区,都突出系统保护,整体保护,这样对文物保护的理念越来越深入,对历史文化名城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更有利于擦亮北京历史文化这张金名片!”陈名杰表示。
探索模式 让百姓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以文化人、培根铸魂,北京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百姓的文化需求放在重要位置,让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越来越足。
北京文化地标众多,如今,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成为“网红打卡地”。参加读书会、听科学讲座、参与文化活动……近年来,北京市不少实体书店一改简陋模样,变身市民家门口的“文化客厅”。就拿社区书店来看,经过多年发展,路子越走越宽,有的致力于传播“慢教育”,通过举办夏令营等活动引导孩子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有的主动和社区对接,沟通了解诉求为居民提供定制化服务;有的设置专门图书馆区域,让书店与图书馆“破壁”共存……社区书店虽小,可“书香”不怕巷子深,种种更新升级不但让实体书店破局,也对接着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让“文化惠民”落到了实处。
记者从刚刚落幕的北京文化论坛上获悉, 2021年,北京市加强“书香京城”建设,全市实体书店超过2000家,万人拥有实体书店0.93家,居全国首位;居民综合阅读率领跑全国,全市举办各类阅读活动3万余场,覆盖人群2000万人次。
实体书店热了,而遍布京城的博物馆也正在焕发着新的活力。2021年,国家文物局与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签订共建博物馆之城战略合作协议。一年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等一批博物馆、纪念馆相继建成开放,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数据显示,2019年末北京地区备案博物馆为183座,2020年底北京地区备案博物馆已达197座,到2021年底,北京市已拥有204家备案博物馆,成为世界上拥有博物馆资源最多的城市之一。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8家,二级博物馆10家,三级博物馆11家,国家一级博物馆数量居于全国城市首位。
“博物馆是自然和文化璀璨成果的容器,是城市文化底蕴的展场,具有存储的保护性和持续的传播性。”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吴晨认为,北京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应紧抓首都博物馆事业发展机遇期,加强博物馆之城顶层设计,打造博物馆之城的北京示范。
与京城各类博物馆人头攒动的场面一样,如今,各种规模的剧场里也一样热闹非凡。2021年,北京开始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据统计,从2021年7月到今年6月底,北京市216家演出场馆举办共计2292台22059场演出,观众人数达456.9万人次,票房收入6.67亿元。与此同时,吉祥大戏院、北京国际戏剧中心、中央歌剧院剧场等一批新剧场陆续拉开大幕,让市民有了更多看大戏的好去处。一年来,北京文艺设施建设按下“快进键”。拥有百年历史的吉祥大戏院重张、中央歌剧院剧场开门迎客、大华电影院转型为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一批新剧场的落成启用,不仅把好戏送到了更多观众身边,也极大地调动了各大文艺院团的创作积极性,还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新“网红”。
今年,北京市制定了未来三年文艺创作选题指导目录,提出5类28个创作选题方向。围绕党的二十大主题,征集重点舞台艺术创作项目112部,包括精选歌剧《山海情》、音乐剧《亦梦亦真》、昆曲《新海港》、京剧《石评梅》、评剧《蒲柳人家》等19个重点孵化项目。今年四季度,北京还将举办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让更多百姓走进剧场,感受文艺的魅力。
创新科技 为文化传播插上翅膀
当前,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加速创新,推动了文化科技融合进入到了文化数字化新阶段,创造了发展的重大机遇。
参与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导演工作的沙晓岚表示,现在的中国艺术家之所以能如此自信,最重要的就是科技赋能。他是经历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双奥人”。“2008年,我们采用的是人海战术,17000多名演员整齐划一,展现我们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几千人就像一个人在表演,中国人到底是怎么做到的?那个时候,世界对中国还不是特别了解,我们急于向世界展示我们拥有什么、我们到底是谁。”而14年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们不用再说自己是谁,我们变得更加自信。我们可以只用3000名演员,但获得的口碑甚至超过了2008年,AR等先进技术融合中国元素,全世界一片叫好。中国艺术家之所以能如此自信地讲述当代文化、当代美学,最重要的就是科技赋能。”沙晓岚说。
正值暑期,北京故宫博物院又迎来了一年中的客流高峰。“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也正在积极通过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等方式,实现‘文化+’跨界融合,激发自身活力,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传播更加高效,不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介绍,“文化+科技”能够进一步拉近文化与人的距离。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一直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方面不断探索,对文物进行数字化影像采集、借助AI和5G等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体验文化的魅力;通过“故宫《石渠宝笈》绘画数字科技展”巡展的方式,以数字化手段1:1还原中国古代书画作品精粹,让观众在领略古代文化的同时也能感受现代科技的魅力。
在传承、探索与创新中,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步伐迈的快速而稳健,也必将为提升国人的文化自信注入一股强劲的“北京力量”。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