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之间 江阴奏响长江大保护生态蝶变曲
秋日午后,江阴市窑港口长江生态湿地保护小区的江滩上,不时有鸟儿在芦苇丛里嬉戏,视线的尽头是浩浩汤汤的长江。
水之南,谓之阴。江阴因地处长江之南而得名,拥有35公里的长江深水岸线、13条入江河道。高峰时期,江阴曾开发了超过2/3的长江岸线,有4条入江河道水质不能稳定达标。随着“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共识,江阴主动调整港口功能,对码头、工厂、轮渡等沿江生产岸线退让搬迁。2020年10月,自然资源部推出第二批共10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江苏省江阴市‘三进三退’护长江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榜上有名。
“退”出旧模式,“进”入新未来,江阴兼顾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以“退”为“进”,推进长江岸线整治
在江阴港6号码头,一艘满载着巴西进口金属矿石的货船正在停靠,卸船机抓取物料,通过皮带机系统传送到堆场。自动化的运输方式替代了传统的汽车接驳运输,减少碳排放的同时也杜绝了扬尘问题。
“以前在老产区的港口,像这样的鞋子根本没法穿。”江苏江阴港港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华指着脚上的白鞋感慨,虽然搬迁后岸线变短了,但港口在设计、工艺上都比原来更先进,硬件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十年前,江阴港将码头从中心城区整体搬迁到远城区。退城搬迁十年来,江阴港口集团年货物吞吐量增长3.65倍,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长9.8倍,连续两年金属矿石吞吐量超亿吨,居全国港口第七位、长江港口第一位。
据了解,2016年至2021年,江阴关停取缔了“散乱污”企业4214家、关闭化工生产企业181家,2021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16年末下降20%;清退码头、工厂、轮渡站,将江苏省政府批复的23.4公里港口岸线主动压缩到16.85公里。
生产退、污染退、低端退,江阴正在实施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近年来,每年因环保不达标被否决的项目投资额在百亿元左右,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举措吸引了众多优质项目纷至沓来。
从港口向南,发展的好势头一路延续,以远景能源为龙头的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以中达、安姆科、中基为龙头的百亿级包装产业集群……正在书写着江阴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2021年,江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61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8.8%,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较2016年末增长123.9%。
“进”“退”有度,加快生态保护修复
除了硬件条件的改善,江阴港6号码头颠覆性的改变还在于处处可见的节能减排项目。
一台台风力发电机组,迎着江风,发电机叶片缓缓转动,为整个港口提供了60%的生产用电量;沿路的扬尘监控装置实时监测着空气质量、风向指标,一旦数值超标就会自动启动场站内的喷淋系统;码头引桥上,125套风光互补路灯分布两侧,不用布线,不用火电,大大节省了能源的消耗……
据刘华介绍,2011年以来,江阴港口集团在绿港建设方面共投资3.85亿元,在环保方面的运营费用大约为5000多万元。
位于利港街道的窑港口,曾是江阴乡镇企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有利的地理位置带来了繁荣,同时也因高强度开发导致了环境生态失衡问题。
“2018年起至今,我们累计清退窑港口及周边区域散布的小型畜禽养殖场、化工作坊、小型修船厂和违法建筑共200多处。”利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凌建华介绍,与此同时,复绿工程也同步开展。
窑港口分布着1400多亩芦荡和湿地灌丛,是一片难得的天然滩涂。凌建华说,据科研人员现场观测发现,窑港口湿地有鸟类约90种,其中包含东方白鹳等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0种江苏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020年6月,窑港口长江生态湿地保护小区鸟类栖息地建设工程正式启动,通过塑造光滩、浅滩、深潭、沼泽等多种地形地貌,恢复鸟类栖息地和觅食地,打造“鸟岛”湿地公园的计划应运而生。
窑港口长江生态湿地近10公里的芦苇岸线,宛如一条绸带镶嵌在江边,这里生活着白鹭、鸬鹚、野鸭、黄鼬等多种野生动物,形成了独特的长江湿地景观。此外,利港街道还将在“鸟岛”湿地公园东北侧建设一片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窑港口文创园,将其打造为湿地保护的展示窗口、科普宣传与教育一体化的体验基地和长江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的交流平台。
行走在江边,绵延的芦苇丛中偶有一节“断带区”,是已经搬迁了的小作坊旧址;眺望鲥鱼港公园,一片郁郁葱葱中,废弃吊机成了新景观;登上长山,一边是浩浩江水,一边是满目翠绿,早已不见当年山体凌乱不堪的场景……
能“退”能“进”,打造治理新模式
长江禁渔是共抓大保护的标志性工程,也是扭转长江生态恶化的关键之举。
家住利港街道黄丹村的何建中在江边长大,见证了村民自给自足的时代,也曾经历过度捕捞带来鱼的种类和数量骤减、水域污染愈发严重的日子。
“小时候靠江吃江,不少村民想吃鱼了就会去江边捕一点,多的就拿到集市上卖。”何建中说,禁渔后,生活方式改变了,渔民们的意识也发生了转变,有一部分人主动加入了护渔队,曾经的捕鱼人变成了护渔人。
生态进、高端进的同时,治理模式也在与时俱进。
为强化沿江岸线禁捕监管,江阴于2021年启用“江盾平台”,把公安、海事、水利、渔政、交通、码头企业的600余套感知设备集结到一张“网”上,成为长江大保护工作的重要桥头堡、信息站。
走进江阴市公安局水警大队综合指挥室,一幅巨大的电子荧幕上,江面各区域的实时动态不断切换,通过“江盾”平台输出端口,实时观测到的画面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各护渔点注意,1号港池附近感知到偷捕行为,请立即开展核查。”急促的报警声在指挥室响起,随即,一条巡查防控指令通过平台向沿江派出所和各护渔点位发出,在水陆联动处置之下,执法人员当场发现3名偷捕嫌疑人,扣押非法渔获物10余公斤,偷捕渔具2套。
“进”“退”之间,江阴的长江生态保护实现华丽蝶变。2021年,江阴PM2.5年均浓度下降10%,空气质量优良率为79.2%,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首次达到100%,大气、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
船厂变森林、鱼塘变湿地、工厂变公园……如今在江阴,曾经因无序发展留下的“伤疤”正在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绿色“治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