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土楼的精妙
福建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主要由客家土楼(多为通廊式结构)和闽南土楼(多为单元式结构)组成。
从形态上看,福建土楼有方有圆,如珍珠般散落在闽西南山区。2008年,福建土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专家们给出了如此评价: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
如此高的评价,让福建土楼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目光。人们不禁好奇,土楼为什么会建成这样?又为什么出现在这里?其建造工艺有什么特色?
事实上,土楼的出现与历史上几次大规模南迁有关。在交通闭塞的山区,南迁的人们安营扎寨,以便长期生存下去,他们沿袭中原的夯土建筑模式,又在建造中把传统的夯土技术推向新的高度。一座座集居住和防御于一体的福建土楼就这样诞生了。
土楼规模巨大、造型奇异、风格独特,是中国传统的生土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建一座土楼一般要经过选址定位、开挖地基、打石脚、行墙、献架、出水、内外装修这7道工序。建造土楼往往就地取材,以生土为主要材料,沿海地区有的还掺上石灰、细砂。分层夯筑后,土楼高者可达五六层,能历经几百年风雨与多次地震依然屹立不倒。
厚实土墙的围合,让土楼内冬暖夏凉,十分宜居。如今,我们从绿色生态的角度重新认识土楼才发现,福建土楼使用泥土、木材、卵石建造,废弃之后又回归自然,数百年的建造活动没有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这正是我们如今提倡的环境友好型建筑的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对土楼的深入研究,厘清了闽南人单元式土楼与客家人通廊式土楼的区别,纠正了将福建土楼等同于客家土楼的错误;厘清了福建土楼的概念,将客家五凤楼及小型夯土建筑排除在福建土楼之外,真正展现了福建土楼作为世界遗产的独特价值。
位于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是福建土楼的典型代表。这里是黄姓客家人的小聚落,坐落在海拔700多米的半山坡上。据统计,全村土楼内至今仍居住着300人。田螺坑土楼群也是典型的客家土楼,从建筑结构上就与闽南土楼的单元式结构相区别。现存的5幢土楼中,楼高均为3层。土楼内,垂直的3层为一户,用公共楼梯联系上下,一层做厨房,二层做谷仓与储物间,三层住人,各家各户的生活如同戏剧布景,时时刻刻在人们的穿梭中上演。
田螺坑土楼群的5幢土楼虽为先后建造,但大门及祖堂均朝向西南。田螺坑土楼群一“方”居中,四“圆”环绕,结合地势,高低有序,错落得当,形成绝妙的组合,堪称福建土楼组群的杰作。如今,田螺坑土楼群已成为福建土楼一张亮丽的名片。
(作者为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本报记者王崟欣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2年10月26日 15 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