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天津地铁建设“加速快跑”

发布时间:2022-11-28 10:12:00来源: 天津日报

  随着地铁10号线开通,天津市轨道交通路网通车里程达到286公里,运营线路增至9条,运营车站增至181座

  目前,市内六区、环城四区、滨海新区轨道交通已实现全覆盖,轨道交通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提升至39.76%

  到“十四五”末,天津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将突破500公里。届时,将基本实现轨道交通环城四区及津滨双城1小时通达、外环线内45分钟通达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交通是命脉,牵引着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5年来,天津高度重视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不久前,地铁10号线开通更使天津市轨道交通路网通车里程增至286公里,运营线路增至9条,运营车站增至181座。随着城市轨道线网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天津已然迈入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先进城市行列。

  轨道交通仿佛地平线下的一道光芒,折射出城市的发展步伐,照亮百姓的幸福之路。

  思路变了 资产“活”了

  5年“上新”120公里

  在天津地铁11号线8标现场,中交二公局项目经理马利军骄傲地对记者说:“我们标段施工已经接近尾声了!”

  该标段包含的3座车站均已实现主体结构封顶,2个盾构区间也完成洞通、验收,正有序推进剩余附属结构施工,预计明年初完成所有施工任务。

  紧锣密鼓间,平稳有序中,近几年,“加速快跑”成为天津轨道交通建设与发展的高频词──2016年末至今,新通车里程达120余公里;而在2016年末之前,天津地铁通车总里程为160余公里。

  这样的“加速快跑”动力何在?底气何来?

  答案显而易见:来自市委、市政府以人民为中心,对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的高度重视;来自天津人善于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开创新局的破旧立新;来自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创新经营城市思路举措的生动实践。

  打开脑袋上的“津门”,天津综合运用资本运作方式,引入社会资本PPP模式,走出了一条地铁开发建设、运营管理、优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什么是PPP模式?简单讲,就是社会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PPP不仅是一种融资手段,还是一次体制机制变革,可通过多种形式利用社会资本和外部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城市建设发展,达到引资、引智、引企效果。

  “PPP模式能更好破解地铁建设投资大、融资难等瓶颈,并形成新的管理机制与合作发展方式。”市交通运输委轨道处处长柴大胜说。

  新理念带来新思维,新思维激活新模式。敢为人先不仅解决了“如何跑”,更实现了“跑得快”!

  以PPP模式引资,天津广泛吸引社会资本──2019年起接连发起完成地铁4号线(北段)、7号线、8号线、11号线及8号线、11号线延伸线PPP项目政府采购招标,总投资1127亿元,成为国内轨道交通建设引入社会资本规模最大案例。

  理念一变,天地宽阔。城市资产“活”起来,财政压力降下来,地铁线网整体建设运营资金大盘得以提升。高峰时全市地铁在建里程超过302公里,位居全国前列。

  以PPP模式引智,推进地铁行业管理机制优化──2020年完成了国内首例完整意义上的地铁存量PPP项目,地铁1号线、2号线、3号线共盘活资金250.24亿元,既能反哺在建新建项目,还通过引入多家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形成有序竞争和适当竞合的良好局面。

  目前,天津9条地铁线路分别由天津轨道交通集团、中国铁建、中国交建等6家企业运营。天津轨道交通集团PPP项目管理办公室主管徐志超说:“这更好提升了天津市公共服务水平。”

  以PPP模式引企,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达成深度合作──中国交建、中国铁建分别将轨道运营公司落户天津,管理旗下地铁等项目运营。

  “地铁1号线和6号线二期运营十分顺利,政府部门支持、营商环境良好都为我们扎根天津提供了信心。”中国铁建下属中铁建华北投资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俞剑说。

  市住房城乡建设委投资计划处副处长赵晓阳表示,天津地铁在建线路条数、在建里程数、PPP项目吸引社会资本数在全国实现了“三个领先”,不但加快了地铁建设速度,也统筹利用了更广泛的资源,增加了公共服务供给,提高了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眼下,国家已批复的天津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已全部开工建设,天津实现了利用社会资本进行地铁建设和运营的历史性突破。

  在天津市社会学学会会长张宝义看来,随着社会资本引入,天津有望吸引一批轨道交通相关产业,激活更多发展动能,并为其他城市提供可借鉴经验。

  线路多了 服务好了

  出行绿色又便捷

  “幸好10号线开通了,这大冬天的,我出家门直接进地铁站,一点儿都不挨冻!”受益市民满意地说。

  家住太阳城的李女士更是直接点赞:“我家门口是屿东城站,父母家在1号线财经大学站附近,以往去看他们,得2号线倒5号线再倒1号线,换乘两次特别折腾。现在10号线直达父母家门口,天津地铁越来越方便!”

  “城市轨道交通不仅可以改善交通状况,还能极大优化城市布局,改善生态投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轨道交通发展得好,老百姓是最直接的受益人。”天津轨道交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卢志永说。

  随着地铁6号线、5号线、1号线东延段、6号线二期、4号线南段和10号线相继开通,目前,市内六区、环城四区、滨海新区轨道交通已实现全覆盖,轨道交通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提升至39.76%。

  轨交当考场,百姓做考官。要想考得好,必须干得好。

  随市民走进天津地铁,他们说──

  智慧应用,比比皆是!地铁4号线南段、10号线一期和6号线二期分别建设了金街站、环宇道站和渌水道站智慧车站示范站。利用新一代通信技术、智能终端设备和数据分析应用,车站实现了智能调光、温湿度管控、自动售检票等20余项功能。在地铁5号线、6号线,结合车站PIS系统升级,车厢温度、载客率(拥挤度)还能动态交替显示在车站PIS屏上,为乘客提供精细化导乘。天津轨道交通调度指挥中心更拥有全亚洲单体最大的轨道交通综合控制中心,可容纳22条线路集中调度指挥。

  人性化服务,“扩容升级”!同车不同温、预约接送、智慧导服、老年群体“一站式”乘车、无障碍设备设施升级改造等举措让人眼前一亮。天津地铁App乘车二维码实现与北京、上海、广州、呼和浩特、重庆互联互通;还上线了公交、地铁联程优惠功能,截至目前已有790余万人次享受优惠……

  “津”味文化,一步一景!越来越多的市民发现,18座文化车站早已成为展示文化艺术、彰显城市性格的“风景线”。

  比城市轨道建设的“成绩单”,归根结底比的是市民的获得感。

  翻开《天津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这样一段描述跃入眼帘:城市公共交通网方面,将建设快慢有序、富有活力的客运交通体系,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的“活力快网”,交旅融合、低碳舒适的“休闲慢网”。

  柴大胜说:“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就是为了服务群众绿色便捷出行和城市发展需求。随后我们也会推出更多人性化智能化服务,‘一站一方案’,做好轨道与公交等交通方式的一体化融合,让人民群众在一次次出行中感受到城市综合公共交通网络的方便与快捷。”

  方向有了 期待多了

  “十四五”末通车500多公里

  走进中铁十八局集团施工的天津地铁8号线一期工程成都道站,现场焊花飞溅,200余名作业人员往来穿梭。“目前,我们正进行成都道站主体结构底板施工,明年就会开始成都道站至马场道站区间的盾构施工。”该标段项目副经理兼一工区经理陈斌泉说。

  市住房城乡建设委重大项目办公室主任穆怀建介绍,目前,天津市地铁4号线、7号线、8号线、11号线,8号线、11号线延伸线PPP项目以及在滨海新区建设的B1线一期、Z4线一期、Z2线一期(滨海机场—北塘站)建设都在平稳有序推进,计划在“十四五”期间陆续建成并通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着眼高质量发展,未来,轨道交通的前进方向,天津早已谋篇布局──

  高起点布局,进一步转变思维理念,综合运用资本运作方式,深化交通投融资机制改革,提高投资综合效能。

  高效率建设,实现以最优成本、最少工期、最小影响建成运营项目,加快构建城市综合公共交通网络体系。

  高水准运营,全方位打造“人性化服务”,在推广母婴室、无障碍通道、助老助残等基础上,探索乘客无感安检、刷脸进出站、智能问询等功能。

  高水平服务,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统筹好地铁与高铁、机场、城市路网和重点区域主体功能之间的关系,持续优化交通网络和功能布局。

  对于未来,市民们更是期待多多。

  “明年会有哪条线通车?”“公交接驳站点能不能再近点?”“地铁内的便民设施能否再多些?”……

  对已开通地铁线路逐条研究制定公交接驳优化方案,规划开通微循环喂给线路,系统解决群众出行接驳难问题;继续施行站外换乘联程、公交地铁联程等惠民票价;推动天津地铁App与更多城市互联互通……顺应群众期盼,不少措施都在积极推进。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局面,天津轨道交通蹄疾步稳。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到“十四五”末,天津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将突破500公里。届时,天津市将基本实现轨道交通环城四区及津滨双城1小时通达、外环线内45分钟通达;中心城区核心区域轨道交通线网密度1.5公里/平方公里,与上海、北京等城市基本持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天津加快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必定能继续释放出天津的发展潜力,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记者 万红 胡萌伟)

(责编: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