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贸港“两个15%”所得税政策 一年为洋浦这家企业节约了4.7亿元
人民网儋州11月27日电 (李学山、樊欢迪、符武平)“在自贸港政策的驱动下,2021年海南炼化原油加工量和利润总额达到公司历史最好水平,仅所得税这一项费用就节约了4.7亿元人民币。”11月26日,面对参加“奋楫扬帆 连接世界”——海南自贸港创新发展暨政策解读融媒体行的多家主流媒体的记者和网络大咖,说起近年来海南自贸港政策带给企业的实惠,中国石化海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南炼化”)副总工程师董昌宏脱口而出。
2020年6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海南自由贸易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明确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15%的部分予以免征。近年来,陆续出台的自贸港各项利好政策,增强了海南“人才磁场”的磁性,有效吸引了人才和市场主体加速向海南集聚。而“双15%”税收优惠政策“礼包”,则让高端人才和企业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
董昌宏介绍说,作为海南省石油化工产业的龙头企业,海南炼化在2020年被评定为鼓励类产业,企业所得税率由25%降至15%;同时公司内部符合海南省人才认定标准的人才,一个纳税年度内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内累计居住满183天的,个人所得税率按照最高15%缴纳;此外,公司进口的设备、“三剂”(化工原料)符合正面清单要求,也可以免征进口环节关税、增值税及消费税。
“自贸港税收优惠帮助企业节约了成本,可以有更多资金投入到项目建设中,员工享受了税收优惠政策,工作起来更有积极性,对自贸港建设也更有信心。”董昌宏说,这三项优惠政策,极大提升了公司在项目建设、人才引进和公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在自贸港政策的驱动下,2021年海南炼化原油加工量和利润总额达到公司历史最好水平,仅所得税这一项费用就节约了4.7亿元人民币。
董昌宏说,海南自贸港政策落地后,“零关税”正面清单发生了变化,明确增加了187项商品至海南自贸港“零关税”原辅料清单。2021年12月24日,国家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联合公布《关于调整海南自由贸易港原辅料“零关税”政策的通知》,进一步对海南炼化公司后续发展产生利好因素:一是新增液化乙烯、丙烯正面清单,降低进口关税5%。公司乙烯项目投产后,所需外购原料渠道拓宽,可以通过增加进口乙烯原料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是新增氯乙烯、丙烯酸甲酯、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尼龙-66、盐等聚合单体正面清单,降低关税6.5%。有利于精细化工产业链的发展,为公司延伸乙烯下游产品链以及后续发展创造合作机会。
三是“一线”放开政策落地后,企业原辅料进出口数量和时机不受企业资质和配额数量限制,有利于企业把握市场机遇,做大加工规模,为地方经济建设多做贡献,也为后续将海南炼化公司打造为离岸石化公司提供了坚实基础。
董昌宏表示,下一步海南炼化将围绕助力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全力打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炼化一体化基地;加大引才育才力度,争当海南自贸港石化新材料人才培育高地,争当“专精特新”企业;同时在“生态立省”指引下,继续践行绿色洁净可持续发展,为海南自贸港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自2021年到洋浦投资办厂以来,从建设到车间投产,再从政策福利和政府服务速度、态度,我们感觉都达到了预期效果。”洋浦东方雨虹建筑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洋浦东方雨虹”)总经理王建说,2021年3月18日,洋浦东方雨虹一期一标段集中开工,4月25日开始动工建设,仅用193天便顺利投产,体现了“自贸港速度”和“洋浦速度”,同时打破了东方雨虹全国几十家分子基地的建设速度记录。而且在部分生产部分设备进口过程也享受了“零关税”优惠政策,为企业节约了建设成本。
据悉,东方雨虹海南洋浦绿色材料综合产业一期项目已建成投产,目前年产4万吨水性涂料、4万吨沥青涂料;二期项目正在加紧推进,目前已完成80%建设进度,项目建设完成后,将成为海南省首家绿色建材以及防水材料的综合性生产基地。未来主要会借助海南省的高速发展,为海南省房屋建筑、高速公路、城市道桥、地铁及城市轨道、高速铁路、机场、水利设施等众多领域,提供优质的绿色建材。同时还将填补东方雨虹华南区域的供给缺口,并且利用海南自贸港优势,积极开拓东南亚市场。
“尽管我们企业目前还没有享受到‘双15%’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我们对洋浦经济开发区和海南自贸港的未来充满信心。”王建说,下一步将更好地利用海南自贸港“双15%”税收优惠政策,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力量。
洋浦经济开发区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洋浦除大力推动石化及航运产业外,还依托加工增值、“零关税”、企业和个人“两个15%”所得税、便利外汇管理等政策,大力推动健康食品加工、石化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和再制造、国际贸易等产业集群发展。
数据显示,随着自贸港政策红利的加速释放,洋浦2021年交出了一张靓丽的成绩单:当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4%,营业收入超5000亿元;新增市场主体2.3万户,同比增长85%以上。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